蕭規曹隨大智慧
中國古代政治的一大特色是政策的不確定性,人去樓空、人亡政息,“一個將軍一道令”,“一朝天子一朝臣”。如果說也有意外的話,那么,人們就會不約而同地聯想到西漢王朝開國之初的兩位相國——蕭何與曹參,聯想到西漢初期的一大政治景觀——蕭規曹隨。
蕭何是西漢政權的第一任相國,曹參是他的接班人。蕭何、曹參是一路追隨劉邦打拼天下的老戰友,為西漢王朝建立了汗馬功勞。蕭何名列漢初三杰之一,高祖劉邦自認為在“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方面比不上蕭何,實際上道出了蕭何為西漢政權所作出的卓越貢獻;曹參雖然沒有列入漢初三杰之內,但是長年馳騁疆場,攻城野戰,軍功赫赫,史載:“參功:凡下二國,縣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將軍六人,大莫敖、郡守、司馬、候、御史各一人。”
蕭何、曹參,一相一將,關系微妙。他們兩個都是沛地人,秦朝時都在沛縣衙門里混日子,蕭何是沛縣的主吏掾,曹參是獄掾,是蕭何的下屬,“曹參者,沛人也。秦時為沛獄掾,而蕭何為主吏”。秦朝末年,蕭何、曹參追隨劉邦起事后,彼此卻有了心結。《史記·蕭相國世家》說“何素不與曹參相能”。《史記·曹相國世家》說“參始微時,與蕭何善;及為將相,有隙”。他們的心結,可能是在漢初分封功臣時種下的。
高祖五年,劉邦登基稱帝后,便分封了韓信、彭越、英布等一批異姓王。隨后開始大封功臣,而持續了一年多時間,史云“群臣爭功,年余而功不決”。功勛卓著的曹參遂成了亮點人物。
楚漢相爭時期,曹參一直在常勝將軍韓信的麾下。攻打趙國時,曹參斬殺了趙國相國夏說和別將戚將軍;攻打齊國時,曹參攻下了臨淄,平定了漯陰、平原、盧縣等地,斬殺了驍將龍且,捕獲了齊相田光等人,平定了齊國。曹參的戰功遠比別人多,劉邦卻以“功人”“功狗”的邏輯,欽定蕭何功勞最大。故而,在排定位次時,人們便將曹參推了出來。與其自己饒舌陳說這段掌故,不如援引司馬遷在《史記·蕭相國世家》中的敘述:
漢五年,既殺項羽,定天下,論功行封。群臣爭功,歲余功不決。高祖以蕭何功最盛,封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堅執銳,多者百余戰,少者數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蕭何未嘗有汗馬之勞,徒持文墨議論,不戰,顧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諸君知獵乎?”曰:“知之。”“知獵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蹤指示獸處者人也。今諸君徒能得走獸耳,功狗也。至如蕭何,發蹤指示,功人也。且諸君獨以身隨我,多者兩三人。今蕭何舉宗數十人皆隨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
列侯畢已受封,及奏位次,皆曰:“平陽侯曹參身被七十創,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上已橈功臣,多封蕭何,至位次未有以復難之,然心欲何第一。關內侯鄂君進曰:“群臣議皆誤。夫曹參雖有野戰略地之功,此特一時之事。夫上與楚相距五歲,常失軍亡眾,逃身遁者數矣。然蕭何常從關中遣軍補其處,非上所詔令召,而數萬眾會上之乏絕者數矣。夫漢與楚相守滎陽數年,軍無見糧,蕭何轉漕關中,給食不乏。陛下雖數亡山東,蕭何常全關中以待陛下,此萬世之功也。今雖亡曹參等百數,何缺于漢?漢得之不必待以全。奈何欲以一旦之功而加萬世之功哉!蕭何第一,曹參次之。”高祖曰:“善。”于是乃令蕭何,賜帶劍履上殿,入朝不趨。
在“功人”、“功狗”、“一旦之功”,“萬世之功”的說辭面前,曹參沒有再說什么,而是接受了平陽侯的封賞,并受命繼續留在齊地,做劉邦長子劉肥(齊王)的相國。惠帝劉盈即位后,“除諸侯相國法”,曹參又做了齊王的相。
盡管《史記·曹相國世家》中沒有只言片語涉及曹參對分封之事的看法,但是從“何素不與曹參相能”,“參始微時,與蕭何善;及為將相,有隙”的記載中,似乎可以看到分封功臣時的位次之爭對他們二人關系的負面影響。
蕭何雖然與曹參有隔閡,積不相能,卻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時刻擯棄個人恩怨,出于公心而向漢惠帝舉薦了曹參。《史記·蕭相國世家》載:“及何病,孝惠自臨視相國病,因問曰:‘君即百歲后,誰可代君者?’對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參何如?’何頓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史記·曹相國世家》則云:“至何且死,所推賢唯參。”以上記載,逼真地道出了蕭何作為一代名相過人的胸襟度量,反映了蕭何對老友曹參的相知之深。
蕭何如此,曹參呢?身在齊國的齊相曹參堅信,蕭何死后自己會接任相國的職務。
惠帝二年,蕭何卒。參聞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將入相”。居無何,使者果召參。(《史記·曹相國世家》)
曹參何以能做出如此自信又如此精準的判斷?除開他對于老友蕭何為人的了解而外,更主要的是由于他和蕭何擁有相同的治國理念。刀筆吏出身的蕭何擔任漢初首任相國,是奉行黃老無為而治的政治理念來治理國家的,這一治國理念與天下多年大亂之后人民希望休養生息的要求相吻合,為經由天下大亂走向天下大治所必不可少。而獄吏出身的曹參在擔任齊相其間所秉承的,也恰恰是黃老無為而治的治國理念。史載曹參擔任齊相九年,“其治要用黃老術”,而齊國人民安居樂業,交相稱贊曹參為“賢相”。
參之相齊,齊七十城。天下初定,悼惠王富于春秋,參盡召長老諸生,問所以安集百姓,如齊故諸儒以百數,言人人殊,參未知所定。聞膠西有蓋公,善治黃老言,使人厚幣請之。既見蓋公,蓋公為言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推此類具言之。參于是避正堂,舍蓋公焉。其治要用黃老術,故相齊九年,齊國安集,大稱賢相。
志同道合是理解曹參堅信自己會接替蕭何出任相國的鎖鑰,也是理解曹參接任相國后何以會做出“蕭規曹隨”的政治抉擇的鎖鑰。
后任否定前任,是官場上的通病。曹參和蕭何互有心結,繼任相國以后不變更前任蕭何主政時期頒布的政策法令,實行“蕭規曹隨”,實在是一種極為可貴的政治抉擇。究其原因,一是曹參相齊九年的成功實踐,使他深刻體會到無為而治的治國理念符合當時的國情民情;二是他認為蕭何所頒布的以簡約、寬松為特征的律令合乎民意,依舊具有現實可行性;三是他認為自己治理國家的才能遠不如蕭何,故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作為不如不作為。
參代何為漢相國,舉事無所變更,一遵蕭何約束。
擇郡國吏木詘于文辭,重厚長者,即召除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務聲名者,輒斥去之。日夜飲醇酒。卿大夫已下吏及賓客見參不事事,來者皆欲有言。至者,參輒飲以醇酒,間之,欲有所言,復飲之,醉而后去,終莫得開說,以為常。
相舍后園近吏舍,吏舍日飲歌呼。從吏惡之,無如之何,乃請參游園中,聞吏醉歌呼,從吏幸相國召按之。乃反取酒張坐飲,亦歌呼與相應和。
參見人之有細過,專掩匿覆蓋之,府中無事。
曹參如此不作為,引起了漢惠帝的多心。劉盈擔心曹參瞧不起自己,便讓曹參的兒子中大夫曹窋回家側面詢問。曹窋因此被父親曹參痛打二百板子,不讓他過問天下大事。次日上朝,惠帝為此而責備曹參,于是,曹參只得向惠帝作解釋,當面闡述何以要“蕭規曹隨”:
至朝時,惠帝讓參曰:“與窋胡治乎?乃者我使諫君也。”參免冠謝曰:“陛下自察圣武孰與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觀臣能孰與蕭何賢?”上曰:“君似不及也。”參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與蕭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參等守職,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
實際上,“蕭規曹隨”之所以行得通,并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并不僅僅是因為曹參所講的上述理由。不能因為后任的才能比不上前任,就全盤照搬前任,這種說法極容易讓人聯想起古代的“法先王”、“遵守祖宗成法”等破綻百出、經不起推敲的說教。“蕭規曹隨”真正的依據是,蕭何制定的一系列以“寬松”、“簡約”為特征的律令制度,順應了漢初人心思定的客觀要求,是對秦朝嚴刑峻法的根本否定。假如曹參上臺后便對剛施行不久的律令制度大加更改,甚至另搞一套,則勢必會引起新的混亂,破壞剛剛穩定下來的大好局面。曹參在齊國主政九年,深知蕭何制定的律令制度深得人心,深知繼續貫徹實施黃老無為而治、與民休息國策的重要性,故而以簡單對應復雜,選擇了“蕭規曹隨”的大政方針。所謂因為惠帝劉盈比不上高帝劉邦、他自己又比不上前相國蕭何,所以只能垂拱、守職的說法,不過是曹參說給惠帝劉盈聽的言詞而已,其中蘊含的深意,可意會而不可言傳。
“蕭規曹隨”體現了曹參作為政治家的大智慧,也可以稱之為曹參名垂史冊的“萬世之功”。敢于按照這一思路治理國家,說明曹參知道黎民百姓企盼的是什么,知道蕭何主持制定的律令制度的特點是什么,知道蕭何比自己高明在哪里,知道自己接過相國重任以后應該做什么。一句話,知道清靜無為、與民休息才是最大的政治。故而,兼具自知之明和知人之明的曹參審時度勢,提出了自己相國任上的輔政理念。如果曹參沒有治理國家的大智慧,而是一個喜歡顯示自己能耐、熱衷于標新立異、形象工程、政績工程的“三腳貓”式的蹩腳的政客,漢朝的歷史上就不會有震古爍今的“蕭規曹隨”。
曹參只做了三年相國便去世了。時間雖短,但對劉姓漢王朝而言卻異常重要,對于漢朝初期延續與民休息、無為而治的國策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曹參擔任相國的時候,正是太后呂雉走上前臺、話語權越來越大的時候。曹參用他元老重臣的身份,實行蕭規曹隨,為天下百姓爭得延續了難得一見的安定,使得太后呂雉認可了劉邦、蕭何時期的基本國策,在而后誅除劉姓宗室、企圖實現權力向諸呂轉移的過程中,呂雉也沒有更改與民休息的國策,從而使朝中的權力斗爭只是停留在一定范圍內,而沒有波及到黎民百姓。就此而言,惠帝、呂雉時期乃至文景時期與民休息的國策,也有曹參的一份功勞。
司馬遷對曹參的評價可謂客觀而中肯。一是客觀地分析評價曹參的赫赫戰功,“曹相國參攻城野戰之功所以能多若此者,以與淮陰侯俱。及信已滅,而列侯成功,唯獨參擅其名。”一是客觀地分析評價曹參擔任相國期間實行蕭規曹隨的國策:“參為漢相國,清靜極言合道。然百姓離秦之酷后,參與休息無為,故天下俱稱其美矣。”
借用司馬遷“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的名言來評判,文武雙全的漢相國曹參不愧為漢初真正的了解國情、澤被蒼生的風流倜儻之人。
上一篇:翁子不如我子
下一篇:貪婪的結果是一無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