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合一 悅納自我
當今人們正處于前所未有的物質豐富,而精神無比迷茫的狀態,很多人陷入原始本能的圈子里。人人都渴望幸福,幸福成為我們生命存在的理由。
愛是打開生活幸福之門的鑰匙。只有心中有愛的人才可能與幸福結緣,只有愛自己的人才有能力付出愛、得到愛。愛自己是個人的修行,這條路上還會有創傷,但只要我們懂得悅納自我,學會與不完美的自己和諧相處,就會找到幸福之路。好好愛自己,是我們人生的終極功課。
只有心靈和身體都和諧健康,幸福才會常相伴。
案例分析
一、被傷害的父子關系
樓上又傳來父親高聲的怒罵和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叫聲,鄰居們都習以為常,知道五樓那家又打孩子了。鄰居聽說這家父母都是搞教育工作的,可怎么管不好自己的孩子呢?
這個家庭的男主人吳強是市教育局的干部,分管全市中小學的德育工作。女主人曉娟是大學的一名教師。吳強經常出席教育系統的會議,說起教育頭頭是道,可他卻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兒子吳小強讓他傷透了腦筋。上高二的兒子不僅學習成績差,還染上了網癮。父親吳強覺得兒子讓自己很沒面子,總覺得別人在背后評論他。人們從吳小強身上看不到一點青少年的朝氣蓬勃的精神頭,他像個小老頭一樣精神萎靡。兒子從小就不喜歡父親,他希望母親能離開父親,自己和母親一起生活。在他眼里父親是個暴君。
兒子吳小強控制不住自己去網吧的腳步,父親吳強也控制不住自己暴打兒子的行為。如果妻子曉娟護著兒子,他會毫不留情地連妻子一起暴打,他覺得兒子不爭氣都是妻子無原則溺愛的結果。而妻子曉娟每次都能忍,她能理解吳強的怒氣,包容他的發泄。一次吳強對母子倆大打出手后,還高聲叫嚷著“滾!你們倆給我滾出家!”曉娟卻強拉著兒子讓他給父親下跪,哀求父親不要讓他們離開。母親的行為讓吳小強極度失望,但母親一次次含淚對兒子說:“我都是為了你!”
在小強的印象里,從小到大只要成績不好就要挨揍。父親對他教育的方式就是打,不但用拳打,還用腳踢,常常因為一點小錯就大打出手。有一次父親把他從樓上一直打到樓下,后來他就不愛上課了,經常遲到、逃學、情緒低落、精神萎靡,對學習失去了興趣,晚上失眠,甚至想輟學。他的不良表現招來父親更多的打罵,他對父親的仇恨也一點點增加。
從事教育工作的吳強,自己都覺得很丟臉。雖然每次打完孩子他也會內疚,但再次發現小強表現讓人失望時,他對小強照打不誤。
一次父親邊打小強邊叫著:“我打死你!”17歲的小強抓住父親的雙肩吼道:“吳強,我要殺了你!”這一聲把吳強和曉娟都驚呆了,意識到再打下去就有不可收拾的后果。吳強癱軟在沙發上,曉娟直哭:“孩子,你怎么可以對你父親說這樣的話!”從此,父子陷入冷戰。奇怪的是,每次小強生病,吳強也會感到不適。如果小強發燒,父親就會覺得頭痛嗓子痛。臨近高考了,父子關系沒有絲毫緩解。
母親曉娟很著急,卻無能為力,她只有哭泣和嘆息。高考在即,可小強的成績卻越來越差,母親為小強找了補習班,可補課老師說小強經常逃課去網吧。母親只好守著他,他對母親說知道去網吧不對,知道這樣會讓母親生氣,可就是管不住自己。父親吳強雖然沒有與小強親密接觸,但心里依然牽掛。他不知道這個家怎么會發展成這個樣子。他在工作上很有創意,在教育系統很有影響力,每次全省的工作評比中成績出眾,而兒子卻是他的軟肋。他也搞不清楚,自己是否適合從事教育,特別是德育。他覺得自己有雙面人格,有時他都不認識自己。人到中年,與兒子的關系達到水火不容的地步。當看到兒子冷漠仇視的目光,就覺得自己這一生太失敗了。
二、為何父子關系會陷入泥潭?
吳強的家庭之所以成為今天的樣子,當然跟吳強隨意打罵兒子有直接關系,他使成長中的兒子失去安全感,失去尊重,最后自我放棄。父親的責任在哪兒?他太在意孩子的成績,在意孩子行為的對錯。當孩子成績不好,表現不好時,他采取了簡單粗暴的手段,他沒有給孩子肯定、信任和支持。父親打罵,母親袒護,兒子借此讓自己陷入殼里退化,變成消極的人。兒子排斥父親,依戀母親,這種依戀的關系讓他不愿長大。母親曉娟一意要保持家庭的完整,甚至要兒子為父親下跪哀求??雌饋硭窃谌倘柝撝?,事實上她與兒子結成了同盟。她太熱衷于母親的角色。17歲的兒子在心理、生理上已經成熟,但母親意識不到這點,她要做兒子的保護神,同時她也不能失去丈夫。而愿意對母親不斷呈現問題的兒子,并不是因為媽媽有多么盡職,而是兒子要控制母親,他要使母親離不開他。小強的母親認為“他爸就知道打孩子,如果我不管這個孩子就完了”,這就使兒子和母親的距離親近,在家庭關系中把父親給拋棄了。17歲的小強認為他現在的樣子是父親的打罵造成的。他把父親的打罵作為自己學習成績下降,無力面對挫折,沉迷網絡虛擬世界的理由。事實上,是他自己選擇了這樣的路,是他自己放棄學習,沉迷網吧的,而不是父親造成的。對于17歲的兒子來說,很多行為都是可自控的,而不是被迫的。
吳強的家庭關系有很多問題,而關系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長期互動的結果。這是誰的責任?如果把時間拉長就會發現,這里沒有因果,認為是原因的東西,本身可能是結果,因果是互換的、循環的,而且經過無數次循環形成了現在的格局。重要的是觀察關系,而不是觀察家庭教育中的對錯,家庭關系是一種存在性的關系,沒有誰對誰錯。
從事教育工作的吳強掌握非常正確的教育方法,但自己的親子關系卻非常糟糕。他不明白為什么造成這樣的結果。其實正是他太重視教育了,過于看重孩子的成績和在校表現,反而忽視了與兒子的良好關系。曉娟以為無微不至照顧孩子就會得到良好的親子關系,其實不然。良好的親子關系是母親理解孩子,孩子理解母親,母親絕不會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不會動不動就說:“我這么做都是為了你?!?/p>
吳強夫婦都從事教育工作,但他們卻沒意識到關系大于教育。這也是他們自我感覺失敗的原因。其實父母不需要說很多教育理念,不必要告訴孩子該怎么做,不該怎么做,只要有良好的關系就行。良好的關系不是過度親密、依戀的糾纏關系,而是一種相對獨立、自由、和諧、彼此相互尊重的關系。教育的正確或錯誤不重要,有效才重要。吳強回到家中還扮演教育官員的角色,效果只會適得其反,他表現得越權威,兒子越不聽話。這種無效結果讓他遇到問題就會惱羞成怒大打出手,直接破壞家庭關系。其實社會和家庭的現實并不像教育家的理論那樣理性和單純,實用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當吳強與兒子建立和諧的關系時,很多問題就不再是問題了。當然,良好關系的重建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三、學會在創傷中讓生命成長
吳強的家庭看起來問題多多,是不是這個家庭就沒有重獲幸福的希望了呢?其實父子關系痛苦了,痛苦就是覺醒,就是自我覺察。只要家庭成員有堅定的信念,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用成長和發展的眼光看待家庭的每一個成員,幸福并非遙不可及。
1.悅納自我,找準角色定位。這個家庭的男主人吳強是一個愛的能力欠缺的人。首先他不夠愛自己,不能接受自己一方面是教育官員,一方面又無力教育好自己孩子的現實。他不滿意的不僅是兒子,更是他自己。一個不愛自己的人,是沒有能力愛別人、包容別人的人。于是,他對親生兒子的愛也附有條件。女主人曉娟把“一切為了兒子”解釋為愛,其實她是舍不得放手,使孩子在依戀的環境下不愿長大。母親對孩子的愛是以分離為目的,應該讓孩子自己去成長。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小強不懂得怎樣得到愛,付出愛。于是他讓自己沉迷于網絡虛擬世界。
如果家庭成員能從心底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并且找準自身的角色定位,情況可能會大不同。
2.嘗試改變,在創傷中成長。只有父親才能真正引導男孩長大。在男孩成長的過程中希望得到父親的認同,這個時候如果父親挫敗他、批評他、打罵他,孩子就很難形成對父親的熱愛。孩子會產生畏懼感,并與其保持距離。最終對父親表現出強烈否定和攻擊情緒。父親的責任在哪?在于他只在意自己作為教育官員的感受,而不愿去了解兒子的痛苦,在非常關鍵的時候沒有給孩子心靈上的支持。對于父親來說,應該多給兒子一些鼓勵和支持,少些否定和批評,更不能打罵。孩子的成長比成績更重要。父親應該試著改變,多看孩子的優點,并且去放大它。
每一個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都會伴隨創傷體驗,這是成長的需要。對于17歲的兒子小強來說,父親暴力帶來的創傷遠遠沒有自己的生活態度變得消極帶來的傷害大,真正傷害到小強的是他自己的態度。小強的創傷遲遲不能愈合且不斷惡化,這只能說明小強自己不愿意成長。
對小強來說,必須自己面對問題。只有他才能對自己的現在與未來負責。對于這個男孩來說,從現在起要做一個決定,選擇消極逃避的生活方式還是積極面對生活,如果他不做這個決定誰也幫不了他。
如果父子都愿意改變,就會在創傷中成長,溫暖的親情會撫平創傷。
3.正視現實,尋求心理幫助。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靠現有的能量不足以重建自己的心靈時,專業的心理咨詢會給予及時有效的幫助。心理咨詢師運用心理學專業的技術和方法,幫助來訪者解除心理問題。他不會像熟人或朋友一樣針對某件具體的事情單純地出主意想辦法,而是讓你學會面對問題時應保持應有的覺察,幫助你認識自己與社會,漸漸改變不合理的思維、情感和反應方式,并學會適應現實生活的方法,獲得一種自我成長與提升。
心理咨詢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認識自己,并且更好地與自己和他人同在。每個人的過去都為現在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而心理咨詢最大的功能就是讓你全面深度地反思自我,審視自己的過去。通過了解自己經驗的形成過程,觀察是否有對自我判斷的曲解或對某些經歷、情感體驗的過分關注,來觀察自己的“現在”,了解困擾的來源,從“過去”的束縛中走出來,進入新的世界,借此而洞悉未知的未來。
心理咨詢可以幫助人們理性地認識外部世界以及自己與外部世界的關系,幫助我們建立和諧穩定的關系。通過心理咨詢可以學會一些有效溝通的技巧,能夠有效地區分問題的發生是個性不同還是觀念不同所致,和不能親密的人保持和諧關系,和親密的人保持親密關系,這是人格成熟的表現。
延伸閱讀
一、社交關系的有關概念
人際關系是我們快樂的源頭,也是痛苦的發源地。處理好與自己的關系、與家人的關系、與周圍人的關系至關重要。
1.依戀風格。社會心理學家近30年的研究發現,依戀風格對人際關系有著重要的影響?!耙缿佟币辉~最初是用來描述嬰兒與哺育者之間關系的一個概念。在嬰兒出生后,大多數時候母親就是哺育者,在這種母嬰交往互動的過程中,嬰兒就體驗著與母親關系的安全程度。兒童心理學家發現了大致三種依戀的模式,分別是安全型、不安全—回避型、不安全—矛盾型。依戀風格雖然形成于嬰兒時期,但它對個人的人際行為影響則是終生的,人際關系的早期經驗就成為我們處理以后人際關系的基礎??偟膩碚f,無論在哪一個年齡段,安全型的個體都能很好地與他人交往。依戀這一概念現在也不再局限于嬰兒期與哺育者的關系,甚至已經擴展到戀人、摯友以及其他人際關系中。
2.自我評價。嬰兒在與母親的互動中漸漸形成了對自己的評價。
安全型的嬰兒就很可能成長為自我評價高,對他人態度積極,渴望人際親密,在親密關系中感到舒適的人。那些在人際交往時感到焦慮不安的人通常都是缺乏自信,自我評價水平低的人。當然,在哺育過程中形成的自我評價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個體對外部環境的經歷和他人的反饋發生改變。生活中重要的人,如父母、伴侶、同伴都會對自我評價形成影響。
3.人際信任。信任是相信并敢于托付。有些學者將其具體陳述為個人的言辭、承諾以及口頭或書面的陳述為可靠的一種期望。缺少人際信任的人通常很難與他人形成親密關系。人際信任程度高的人一般會感到生活幸福,更容易為他人喜歡和尊重。他們愿意結交朋友,在人際關系中較少會產生內心沖突。
4.第一印象。第一印象也稱首因效應。是指人們第一次見到某人時形成的最初印象和判斷。這些最初的感覺和判斷會影響我們日后對該人的評價,以至于有時我們并不在意在后來交往中所感受到的內容,而很自然地服從于第一印象。
5.暈輪效應。也稱光環效應,是指由于人身上的某一特點過于突出,使我們僅關注這一特點,而個體的其他特點都好像在光環下變得暗淡。
二、與社交關系有關的一些個體問題
自卑。弗洛伊德將人的動機結構基礎看成是性和攻擊,而阿德勒則認為追求優越是人一生的推動力。自卑的人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還喜歡與他人保持一致。不愿表明自己的觀點,需要努力尋找他人的認同,求同的需求很強烈。
孤獨。即孤單寂寞,渴望親密關系卻無法獲得滿足的消極心態。不想要朋友的人不會覺得孤獨,但想要朋友卻沒有朋友的人就會有孤獨的感覺。孤獨產生的原因涉及多個方面,遺傳、個人經歷、文化等因素都有可能影響。心理學的研究顯示孤獨與缺乏人際信任有很大關系,而回避型的人對人際信任感受較低。
敵對。常常表現為對他人冷眼相看,冷漠仇視,是一種潛在的攻擊狀態。個體主觀上覺得對方的行為對自己不利,或覺得對方看不順眼,令人厭惡,便會在表情和行為上表現出敵對的一種狀態。
多疑。多疑的人喜歡把生活中無關的事情聯系在一起。這種多疑心態對人際交往極為不利。有多疑心態的人就容易把別人無意識的行為想象成是對自己的敵意,總是懷疑別人欺騙、暗算自己,從而與別人產生距離和矛盾,影響到人際交往。與一般的猜測和懷疑不同,多疑的人絕大多數都是無端的生疑,經常是為了找到證明自己偏見的證據而猜疑。
關于心理咨詢
如今許多原來不把心理問題當回事的人,已開始意識到自己可能有心理疾患,并產生了主動求助心理醫生的愿望。但不少人對心理咨詢的認識仍有一定的局限性,甚至產生了一些曲解,使心理問題不能較好地得到解決。而心理學家經過多年的實踐總結出以下幾點:
1.心理問題≠精神病。
心理咨詢在我國起步較晚,人們對它有一種神秘感。來訪者通常都有是左顧右盼,才鼓足勇氣去找心理咨詢師。因為在很多人眼里,來咨詢的人很可能有什么不正?;蚓窦膊?,要不就是有見不得人的隱私或道德品質方面有問題。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表露出情感上的痛苦是軟弱無能的表現,對男性來說尤其如此。種種原因,讓很多人寧愿飽受精神上的痛苦折磨,也不愿或不敢去就診。
其實,心理問題與精神病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每個人在成長的不同階段及生活工作的不同方面,都可能會遇到各種問題,導致消極情緒、焦慮、憂郁、煩躁等一系列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心理問題,這些問題求助心理咨詢,并不意味著有什么不正常或見不得人。相反,這表明了個體具有較高的生活目標,希望通過心理咨詢更好地自我完善,而不是回避和否認問題,渾渾噩噩過一生。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精神病就是瘋子,其實他們所說的精神病嚴格地講是“重癥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癥等,它與一般的心理問題和輕度心理障礙有很大的區別。絕大部分精神病人對自己的疾病沒有自知力,更不會主動求醫。
2.心理學≠窺見內心
許多來訪者不愿或羞于吐露自己的心理活動,認為只要簡單說幾句,咨詢師就應該猜出他心中的想法,不然就表明咨詢師水平不高。
其實心理咨詢師也是普通人,他們沒有什么特異功能可以窺見他人的內心世界,他們只是應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對來訪者提供一定信息進行討論和分析,并進行咨詢與治療。因此,來訪者需詳盡地提供有關情況,才能幫助雙方共同找到問題的癥結,有利于咨詢師做出正確的診斷并進行恰當的心理幫助。
3.心理咨詢師≠救世主
一些來訪者把心理咨詢師當作“救世主”,將自己所有的心理包袱丟給他們,認為心理咨詢師應該一一解開,而自己無需思考、努力。多年來,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就是病人看病、醫生診斷、開藥、治療,一切由醫生說了算,病人只管配合、服從。來訪者自然而然地把這種醫學模式帶進心理咨詢。然而,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是新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產物,心理咨詢只能起到分析、引導、啟發、支持、促進來訪者改變和人格成長的作用,無權把自己的價值觀和愿望強加給來訪者,更不能替來訪者去改變。來訪者應該意識到,“救世主”就是自己。只有改變自己,戰勝自己,最終才能超越自我,達到理想的目標。倘若把自己完全交給心理咨詢師,消極被動,推卸責任,只會一事無成。
4.心理咨詢≠思想政治工作
來訪者中還有另一種極端的認識,就是認為心理咨詢沒多大用處,無非是講大道理,因而忽視或未意識到心理問題是需要治療的。心理咨詢有著嚴謹的理論基礎和規范程序,它與思想政治工作有著本質的區別。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是說服對方服從、遵循社會規范、道德標準及集體意識,而心理咨詢則是運用專門的理論和技巧尋找心理障礙的癥結,予以診斷治療,咨詢師持客觀、中立的態度,而不是對來訪者進行批評教育。
社會變革引起人際關系、生活節奏的改變,心理壓力隨之加大,成為困擾人們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心理咨詢越來越被人們需要。在發達國家,人們已把心理咨詢作為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平常事,甚至以高層次精神需要的滿足而引以為榮。就像感冒發熱到醫院看病一樣,當心理健康出現問題時,尋求專業心理咨詢師的幫助,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心理咨詢是不斷自我覺察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受訪者與心理咨詢師進行配合,不斷自我成長,就會掙脫心靈困境,營造積極健康的生活。
附
《癥狀自評量表SCL—90》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健康測試量表之一,是當前使用最為廣泛的精神障礙和心理疾病門診檢查量表。
SCL—90癥狀自評量表
指導語:以下表格中列出了有些人可能會有的問題,請仔細地閱讀每一條,然后根據最近一星期以內下述情況影響您的實際感覺,在每個方格中選擇一格,畫個鉤“√”。
量表的項目內容及評分標準
1.該量表含90個項目,具有容量大、反映癥狀豐富、更能準確刻畫被試者的自覺癥狀等特點。它包含有較廣泛的精神病癥狀學內容,從感覺、情緒、思維、行為直至生活習慣、人際關系、飲食睡眠等均有所涉及。
2.它的每一個項目均采取5級評分制,具體說明如下:
沒有:自覺并無該項問題(癥狀);
很輕:自覺有該問題,但發生得并不頻繁、嚴重;
中等:自覺有該項癥狀,其嚴重程度為輕到中度;
偏重:自覺常有該項癥狀,其程度為中到嚴重;
嚴重:自覺該癥狀的頻度和強度都十分嚴重。
量表的統計指標
SCL—90的統計指標以總分和因子分作為統計指標。
總分項目
(1)總分:90個項目單項分相加之和,能反映其病情嚴重程度。
(2)總均分:總分/90,表示從總體情況看,該受檢者的自我感覺位于1-5級間的哪一個分值程度上。
(3)陽性項目數:單項分≥2的項目數,表示受檢者在多少項目上呈有“病狀”。
(4)陰性項目數:單項分=1的項目數,表示受檢者“無癥狀”的項目有多少。
(5)陽性癥狀均分:(總分-陰性項目數)/陽性項目數,表示受檢者在“有癥狀”項目中的平均得分。反映受檢者自我感覺不佳的項目,其嚴重程度究竟介于哪個范圍。
因子分
因子分共包括10個因子,即所有90個項目分為10大類。每一因子反映受檢者某一方面的情況,因而通過因子分可以了解受檢者的癥狀分布特點,并可作廓圖(Profile)分析。
量表的項目內容及評分標準
本測驗共90個自我評定項目。測驗的九個因子分別為: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及精神病性。
心理健康癥狀自評量表是為了評定個體在感覺、情緒、思維、行為直至生活習慣、人際關系、飲食睡眠等方面的心理健康癥狀而設計的。
該量表包括90個條目,共9個分量表,即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和精神病性。
(1)軀體化:包括1,4,12,27,40,42,48,49,52,53,56和58,共12項。該因子主要反映主觀的身體不適感。
(2)強迫癥狀:3,9,10,28,38,45,46,51,55和65,共10項,反映臨床上的強迫癥狀群。
(3)人際關系敏感:包括6,21,34,36,37,41,61,69和73,共9項。主要反映某些個人不自在感和自卑感,尤其是在與其他人相比較時更突出。
(4)抑郁:包括5,14,15,20,22,26,29,30,31,32,54,71和79,共13項。反映與臨床上抑郁癥狀群相聯系的廣泛的概念。
(5)焦慮:包括2,17,23,33,39,57,72,78,80和86,共10個項目。指在臨床上明顯與焦慮癥狀群相聯系的精神癥狀及體驗。
(6)敵對:包括11,24,63,67,74和81,共6項。主要從思維、情感及行為三方面來反映病人的敵對表現。
(7)恐怖:包括13,25,47,50,70,75和82,共7項。它與傳統的恐怖狀態或廣場恐怖所反映的內容基本一致。
(8)偏執:包括8,18,43,68,76和83,共6項,主要是指猜疑和關系妄想等。
(9)精神病性:包括7,16,35,62,77,84,85,87,88和90,共10項。其中幻聽、思維播散、被洞悉感等反映精神分裂樣癥狀項目。
19,44,59,60,64,66及89共7個項目,未能歸入上述因子,它們主要反映睡眠及飲食情況。我們在有些資料分析中,將之歸為因子10“其他”。
上一篇:幸福魔法棒
下一篇:感恩之心離幸福最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