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平說:“成功不是衡量人生價值的最高標準,比成功更重要的是,一個人要擁有內在的豐富,這種內在的豐富就是有豐富的學識、高潔的品性,常常能通過讀書悟出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真諦,反省自己,追求并完善崇高的人格。”
人世間許多大的智慧都是從讀書中悟到的,多讀書、多求知,人才能更加認清自我,認清他人,認知世界。人生是一次旅途,思想是“導游”,人有了豐富的思想,旅途才不會孤單。所以,人要多讀書,心靈才能保持寧靜,萬事才能處之泰然,猶如品味深山間的一汪清泉,寧靜而致遠;而守住心靈的寧靜,就會讓心靈猶如鄉野里的一條小溪,悠然而自在。
美國的開國元勛華盛頓,在獨立戰爭勝利后,回到弗吉尼亞繼續經營自己的種植園,他在葡萄樹和無花果樹的綠蔭下盡情享受書香滿院寧靜的田園生活,這是多么好的修身養性方式啊!
美國作家梭羅曾孤身一人,遠離塵囂,跑到瓦爾登湖畔住了兩年多。他每日捧著自己心愛的書一邊閱讀,一邊欣賞平靜的湖面,他在安寧、平靜的生活中修養著心性,思考著對生活的理解,后來,他靈思涌動,寫下了充滿寧靜、恬淡、智慧的《瓦爾登湖》一書。
還有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個人,天天手捧鮮花去寺院供拜佛像,他堅持不懈,從不間斷。寺院里的禪師看在眼里,稱贊他說:“你常用鮮花來供奉佛,來世一定會得到好報。”
這個人聽了禪師的話非常高興,便對禪師說:“我到寺院用鮮花供奉佛,每次來心中如同甘露沖洗般的清凈,可在家中我往往被冗雜的家事攪得心神不定,在街市間往往被塵囂弄得神志不清。您說,怎樣才能使我的心常保清凈呢?”
禪師反問道:“那么你知道如何使鮮花長期保持鮮活嗎?”
“那容易呀!只要天天澆水換水,去掉爛梗,花朵就能夠保持鮮活了。”
禪師笑道:“這就對了,一個人要讓自己的心常保清凈,需凈化身心,領悟清凈的意義。”
這個人謝過禪師:“大師德高望重,能夠讓我頓悟,我今后一定常來寺院向大師請教,還想搬到寺院住上一段時間,過過修行的生活,享受一下鼓鐘和梵唄的清凈之音。”
禪師斂起笑容,說:“你的身體就如同寺院,你的雙耳就如同菩提。你跳動的脈搏就如同鼓鐘,你的胸腔呼吸就如同梵唄,你的言辭舉止間無處不可以清凈,為什么一定要執著于寺院的形像,非要住在寺院修行呢?你可以閱讀佛經的教義,尋找修道的標準,參照它們反躬自省,修行重在修心思過呀!人只有修心思過才能養性,只有養性才能懂世間道理。”
這位禪師一語點破玄機:人生的修行貴在修心、思過,提高自身的修養,而不在于表面的刻意行為。生活其實也是這個道理。
如今,有些人追名逐利,熱衷于迎來送往、觥籌交錯;有些人喜歡阿諛奉承,流連于蜚短流長;有些人沉湎于游戲人生,終日里尋歡作樂……能夠真正在忙碌中停下來靜心思考一下自己忙碌的目的、想想人生的意義的人并不多。一些人的心靈被各種各樣的欲望所占據,他們就算是有時間也不會讀些對自己提高修養有助益的書,也不會找時間反省自己到底有哪些不足,有什么需要學習的地方。
人生的意義不在于一定要掙更多的錢或者功成名就,利用閑暇時多讀些對自己有啟發的書,增長知識,常反省自己的不足對自己尤為重要。人要有在五光十色的繁華都市中“采菊東籬”、“擊節而歌”的瀟灑;要在他人執著逐利時讓自己的心靈避免紛擾,洞察世事,回歸簡樸,達到“落花無言,人淡如菊,心靜如水”的境界;要在潮起潮落的人生舞臺上“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要有平淡對待得失,冷眼看盡繁華;暢達時不張狂,挫折時不消沉的好心態。
閑暇時,隨手翻翻書,文苑暢游,沉潛其中,感受唐詩格律,品味宋詞韻致,何其樂哉;夜深人靜時,挑一盞孤燈,捧一卷書,端一杯濃茶,從書中縱覽古今,橫歷中外,看世間榮華,閱人間滄桑,何其悠哉!讀書不但能給人帶來心靈上的寧靜,更能讓人們品味生活的冷暖,探索生命的意義,對人提高修養、更好地生活有著非同凡響的意義。所以,別小看了讀書、養性、思過這些事,每個人都應該多讀書、多養性、多反思,看看自己曾經走過的“路”,從而更好地修養自己的心性,體悟出生命的真諦。
上一篇:人生中的大多數痛苦,都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
下一篇:25年的真正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