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遷教子
孟子是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三歲喪父,由母親撫養長大,生活過得很清苦。孟母是個很有教養的婦女。為了把兒子培養成為有用的人,她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孟家附近是一片墓地,出殯、送葬的隊伍,經常從他家門前走過。于是,孟子就經常模仿隊伍中吹鼓手和孝子們哭哭啼啼的樣子,還不時到墓地上玩死人下葬的游戲:在地上挖一個坑,把朽木或腐草當作死人埋下去。
孟母認為兒子玩這樣的游戲沒有出息,不利于他讀書成才。為此,她把家遷到了城里。
城里沒有墓地,孟子不能再玩埋死人的游戲了。緊接著,孟母要兒子熟讀《論語》,像孔子那樣做人。
開始,孟子還能靜下心來讀書。但日子久了,他的心思又定不下來了。原來,他家處于鬧市,打鐵聲、殺豬聲、叫賣聲終日不絕。聽著聽著,他就又動了玩耍之心。這一回,他和小伙伴們玩的是做買賣的游戲。
孟母覺得在這個地方居住,確實很難集中心思讀書,便再次將家搬遷到城東的學宮對面。那里的環境果然不一樣。
學宮內書聲瑯瑯,一派學習氣氛。住在這里,孟子果然安下心來讀書了。他還經常向學宮里張望,觀看里面的學生是怎樣讀書,怎樣跟隨老師演習周禮。
回到家里,孟子竟也模仿起來。有一天,孟母發現兒子在磕頭跪拜,以為他又在玩埋死人的游戲了,不禁板起了臉。聽兒子說是在演習周禮,她頓時眉開眼笑。
不久,孟母將孟子送進了學宮,系統地學習《詩》《書》。孟子長進很快,后來,他成為僅次于孔子的名儒。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環境對人的影響力量之大、之深刻,絕不容忽視。不論是積極成功的教育還是消極失敗的教育,環境因素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孟母才三次搬家,給孟子的成長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環境。
上一篇:媽媽的鞋子不見了
下一篇:學習就要專心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