窯洞著史的范文瀾
范文瀾是著名的歷史學家,是中國共產黨八屆中央候補委員、九屆中央委員,他曾任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校教授、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長期從事《中國通史簡編》的修訂工作。
1940年春天,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來到了中國共產黨中央所在地延安。消息不脛而走,當時延安的幾個院校師生以及有關部門領導,還有范文瀾的昔日好友都十分高興,中央主要領導還親自接見了他。
此時,正處于抗日戰爭時期,延安的住房條件、生活條件和工作條件都十分差。范老一家三口人,住的是一孔窯洞,吃的以稀飯為主,干飯很少吃,肉類幾乎沒有。每人每月發幾張邊區生活補貼票,用來買一點兒日用必需品或其它東西。
工作條件那就更不用說了,范老的書房、餐廳、廚房以及寢室全在這孔窯洞里,擠得都看不下去了。最里邊一個簡易大木床,靠窗處是他自己找來的幾塊木板、四條木棍,別人幫助做成的簡易桌子。
看書寫字時,它是書桌,吃飯時,它又成了餐桌。在桌子的后面擺著一個長條凳子,誰能想到,一個著名的歷史學家就是在這種條件下開始了《中國通史簡編》的寫作。
范老伏在“桌子”上夜以繼日地寫著。晚上是沒有電燈的,只有一盞小油燈。點燈的油只有蓖麻油,窯洞里煙霧迷漫,熏得范老睜不開眼睛,而且咳嗽不止。油燈發出的光很暗,他只好把頭貼近燈寫著。
實在太累了,范老就把身子靠在窯洞的土墻上稍稍休息片刻,并用紙卷著當地出產的煙葉抽幾口,解解乏。接著,便又馬上寫了起來。由于延安的紙張極為缺乏,范老用的稿紙質量很差,反光很厲害,非常刺激眼睛,……就是這樣,范老還是不顧一切地寫著。
到了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時,范文瀾在極其艱難的延安窯洞中寫出了《中國通史簡編》上、中、下冊,共計九十萬字,《中國近代史》約二十萬字,并發表了很多篇論文,對中國史學界影響極大。
上一篇:知識是最大財富
下一篇:米芾認真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