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隱居著述
王夫之在晚年時隱居在湖南石船山麓,人稱船山先生。他是明末清初三大杰出思想家之一。
王夫之年少時,聰穎過人,才華出眾。他4歲時就跟長兄王介之讀書,7歲時讀完了《十三經》,14歲時考中了秀才,16歲時開始學習詩文,他閱覽的古今詩文不下十萬首。
少年時的王夫之就開始留心政務,喜歡向人們詢問各個地方的事情,像那些山川險要、物質生產、典章制度的沿革等方面的問題,他都給以認真地鉆研。
王夫之年輕時曾考過舉人。張獻忠的農民軍經過湖南時邀他參加,被他拒絕。清軍攻入湖南,他舉兵反清,失敗后在南明桂王政權中任過小吏,南明政權的腐敗使他觸目驚心。
順治九年,王夫之逃到湖南西部的耶姜山,開始了他屏跡幽居的生活。在這動蕩的歷史時期,這種屏跡幽居的生活也很難長久。
順治十年,清廷恢復在湖南的統治,下令“薙發”,讓漢人保持和清人一樣的發式。王夫之拒絕“薙發”,他改換姓名,變易衣著,浪跡于荒山野嶺之間。
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王夫之仍然堅持著述,先后完成了《老子衍》、《黃書》等著作。
順治十四年,王夫之返回家鄉的“續夢庵”。次年秋天,完成了《家世節錄》,這時王夫之已經40歲了。
順治十八年,南明政權覆滅了。悲痛之余,王夫之感到大勢所趨,匡復明朝的愿望已成泡影,便痛下決心,隱居著述,不再以為抗清而南北奔波為要。他要對漢民族自取敗辱的教訓做出理論總結。
在此后幾年中,王夫之先后完成《尚書引義》、《讀四書大全說》、《春秋家說》、《春秋世論》等反映其哲學、政治思想的重要著作。
康熙十四年,王夫之遷居到石船山下,建造了一個茅草房,居住下來。他稱之為“湘西草堂”。在這里,王夫之度過了余生17個年頭。
王夫之17年如一日,發憤著述。故國滅亡的災難和痛苦在時時地折磨著他,總結亡國滅家歷史教訓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催促著他。
王夫之每天天未明就起來讀書寫作,一直干到深夜,白天熱了,他就打開窗子,夜晚昏暗,他就伴著孤燈。他對《十三經》、《二十一史》以及張載、朱熹的遺書進行再三仔細的閱讀和研究。
有時饑寒交迫而來,死亡隨時都可能降臨到王夫之的頭上,但他毫不在意,仍然在克服生活困難的同時繼續鉆研。
到了暮年,王夫之體弱多病,磨墨、執筆都很困難,還常常把筆墨放在床榻旁邊,竭力地去編纂、去注釋說明,表現出熾熱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頑強堅毅的治學意志。史學名著《讀通鑒論》、《宋論》,以及《楚辭通譯》、《周易內傳》、《詩廣傳》、《噩夢》、《張子正蒙注》、《莊子通》、《俟解》、《夕堂永日緒論》等重要著作都是在這一時期完成的。
康熙三十年,王夫之已經72歲了,他患哮喘、咳嗽很長時間,但仍不停地閱讀著??滴跞荒暾拢醴蛑」视谑较碌南嫖鞑萏?。
王夫之的豐富著述,展示了他卓越而智慧的思索,散射出許多進步思想的光芒。清初三大思想家就唯物主義的徹底性而言,當首推王夫之。
王夫之總結了中國古代的哲學,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集大成者。他把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發展到最高水平,不愧為中國古代杰出的唯物主義哲學家。
首先,王夫之繼承和發展了張載的“太虛即乏”的學說,明確地提出氣是構成宇宙的物質本體。
其次,王夫之認為物質是可以轉化的但卻是不滅的。他尖銳地批判了佛教和一切唯心主義者關于萬物的生滅由心決定的思想。
再次,王夫之批判了宋明理學關于理氣、道器關系的主張,提出了唯物主義的解釋。他認為理是依賴氣而存在的客觀規律,道是屬于器的。
王夫之還發展了古代的對立統一的辯證思想。他認為事物是矛盾雙方對立的統一,矛盾的雙方是互為存在的前提,互相依存而不可分。他還認為運動是宇宙的本性,是永恒的,絕對的。
王夫之在批判繼承古代認識論的基礎上,建立了樸素的唯物主義認識論體系。他認為客觀事物是第一性的,人的認識是第二性的,認識必須符合客觀事物。
王夫之的社會史觀也有不少進步的因素。
首先,他認為社會是發展的,進化的。反對泥古不化,反對“奉堯舜以鎮壓人心”。他稱發展規律為理,稱歷史發展的總趨向為勢。
王夫之認識到理勢不能割裂,“勢因理成”,“迨已成理,則自然成勢”。這種“理勢合一”的思想是對柳宗元“勢”的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其次,他批判了宋明理學“去人欲,存天理”的唯心主義道德觀,他認為人們的欲望要求是合乎天理的,“私欲之中,天理所寓”。他反對君主專制,要求政治改革,提出均田地以安天下的主張。
王夫之的治學思想和治學方法也是比較進步的。他主張學與思兼用。他說“學非有礙于思,而學愈博則思愈遠;思正有功于學,而思之困則學必勤”。
由于時代和階級的局限,王夫之的唯物主義思想仍然處于樸素的唯物主義階段,其政治思想有明顯的剝削階級烙印。但是,他能刻苦發奮,隱居著述,站在時代的高度,對中國古代哲學進行一次系統的總結,提出了許多閃著理性光輝的見解,這是難能可貴的。王夫之刻苦鉆研的精神和毅力,于今仍值得我們學習。
智力決不會在已經認識的真理上停止不前,而始終會不斷前進,走向尚未被認識的真理。
上一篇:治學嚴謹的顧炎武
下一篇:王季思以誠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