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和修養決定人的未來
俗話說:“人之成才,重在素質,素質形成,重在修養。”一位企業家也曾經說過:“勤奮的人、偉大的人,總是位置在選擇他,而懶惰和平庸的人總是在東奔西跑找位置。人不是位置決定素質,而是素質決定位置。當今社會,沒素質的人一定沒位置。”這句話反映了在當今社會中修養對個人發展的重要性。
“素質”一詞原本是一個生理學概念,指的是人們先天生理解剖特點,像神經系統、腦的特性及感覺器官和運動器官等特點。而現在我們所說的“素質”,指的是一個人平時行事之中所表現出來的個人修養。
“修養”一詞原意指的是一個人的修身養性、反省自新、陶冶品行和涵養道德。從狹義來說,通常是指思想品德修養。一個人要想提高修養,就要在道德涵養、學術乃至技藝等方面不斷加強學習,這是必須經過長期培養才能達到的一種能力。這種教育和“改造”離不開社會實踐,更離不開在實踐中個人的主觀努力。
中午時分,在一個熱鬧的廣場上,很多人在休閑娛樂,放風箏的、溜旱冰的、照相的、旅游的,大家自得其樂。幾個農民工朋友腳步匆匆地從這里經過。
忽然,一個踩著旱冰鞋正在玩耍的小孩子不小心撞到了其中一個農民工,農民工沒事,孩子自己卻因重心不穩摔倒了。好心的農民工嚇壞了,趕緊去扶這個孩子。孩子微笑著對農民工說:“沒關系,謝謝叔叔。”誰知那個孩子的父親卻生氣地大吼:“放開你的臟手,誰要你扶了?”然后趕緊去問他的孩子:“沒事吧?”并且對農民工生氣地說:“今天算你走運,不然看我不揍你。”農民工強壓怒火,忍著沒有發作,轉身離開了。
當時廣場上很多人都看到了這一幕,包括一些外國人。
這個父親的做法的確缺乏做人最基本的涵養。一個國家真正要富強,提升人的身體素質和精神素質一樣重要。人無高低貴賤之分,禮貌待人、真誠待人,是道德涵養的基石。本杰明·J·斯泰因的一篇文章《就試這么一天》,對我們如何提高修養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如果你出門去上班,不知這一天怎么過時,先別擔憂。下定決心,采用一種全新的方式去處事待人,就試這么一天。積極樂觀一點,也許你會使自己的所作所為有所改觀。
就試這么一天,對同事盡量友善。把他們當作恩人來看待,好像你能留在這個崗位上工作全該歸功于他們,因此幸得有他們做同事。
就試這么一天,不再吹毛求疵、挑剔別人。設法找出每一件事物的優點,并且找出每一個跟你一起工作的人值得稱贊的優點。
就試這么一天,如果要糾正別人的錯誤,就盡量以幽默示之,不要出言傷人;要設身處地,就像要被糾正的人是自己。
就試這么一天,不要求自己所做的事都盡善盡美,也不再嘗試打破紀錄。稱職地做好眼前的工作,不強自己所難。
就試這么一天,如果自己對工作勝任有余,那就不再不停地反躬自問:我的表現跟職位和薪酬是否相稱?
就試這么一天,心存感激,慶幸自己活在這個社會和時代,無須在惡劣環境下做勞累討厭的工作。為能在自由國度里工作而感恩不盡:“在這個國家里沒有人強迫我工作。”
就試這么一天,為自己有工作做、活得好而滿心欣喜,慶幸自己不是在戰壕里躲避槍彈,或是在醫院里等待動手術。
就試這么一天,不去預期別人會如何對待你,不拿自己的酬薪、地位跟別人比較——就因為你是你,所以你很快樂。
就試這么一天,不去計較事情“對我有什么好處”,只想到在每件事情上你幫得了什么忙。
就試這么一天,下班后不再想今天做了些什么,還有什么沒有做。反之,盼望傍晚到來,不管完成了什么都感到欣慰。
本杰明的《就試這么一天》的文章輕松地講述了人應該如何與人、與事、與物和諧相處。一個人在成長中會遇到很多人,也會經歷很多事,因此,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就要不斷地學習——學習知識、學習做人,因為這些美德是你不論何時何地都應該奉行的。人的一言一行體現著他的素質,同時也決定著他在社會這所學校里是否真的能夠畢業。
有這樣一個故事:
兩個年紀差不多的年輕人,在大約同一個時間來到了同一家公司,他們之間最大的差別就是學歷上的不同。A是當年剛畢業的專科生,而B是當年畢業的本科生,他們學的專業都是國際貿易。兩人同時來到了同一個部門,在開始的時候他們之間最大的差距就是工資待遇上的不同,專科生比本科生在底薪上少了500塊錢,這也是公司早就制定好的制度,公司規定,實習期過后會根據個人的表現確定他們最后的工資。
時間慢慢過去了,轉眼三個月的實習期滿了。在這三個月的時間里,A雖然是專科畢業,但他不自卑,不管是為人處事還是在工作業績上都非常出色。比如,在單位,看到地上有一張廢紙,他會撿起來放到垃圾箱里面去;比如,抽煙是男人的一大癖好,而單位里很多男人抽完煙喜歡亂扔煙頭,但是A卻每次都會把煙頭掐滅,然后放到煙灰缸里,假如身邊沒有煙灰缸,他會把煙頭丟進最近的垃圾桶里面……除了這些,平時上班不遲到、不早退也是他一直遵循的準則,他還要求自己每天都微笑著對待自己的工作和同事。
而相反的情況是,B雖然工作能力很強,但是相比個人素質和修養來說,卻與A相差很遠。在三個月試用期結束之后,兩個人之間的差別就不再是500元錢那么簡單,他們最后的工資已經完全相同了。而一年以后,A被晉升為部門主管,而B還是待在原位置上。
很多人總結現在的就業形勢:找工作靠的是學歷,因為很多大公司的敲門磚就是學歷證書,但是在工作中升遷漲薪靠的卻是個人素質的高低。個人素質不是很快就能顯現出來的,它是通過平時的一言一行體現出來的。
有人說,世界上沒有低賤的職業,只有低賤的人品。真正意義上的“鐵飯碗”不是在一個地方“吃一輩子飯”,而是一個人一輩子到哪里“都能有飯吃”。現在很多單位的招聘原則都改為:“不要學歷高,只要素質好。”現今社會早已經不再是唯學歷是舉,學歷只是其中的一方面,那些有素質、有修養、綜合水平高的人才更是受企業歡迎的人。
醒人先自省,我們要從自身做起,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質和修養。只有個人素質提高了,社會整體素質才能夠提高。
上一篇:獻身科研,報效祖國
下一篇:絕不能辜負別人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