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身上的痛只能自己療傷
我有一位朋友在醫院里做醫生,他平時喜歡寫作和打羽毛球,由于我們愛好相同,所以一見面,就常常聊得熱火朝天。
有一次,我問他:“如何才能更好地安慰那些癌癥患者?”
他深看了我一眼:“怎么想提起這樣的話題?平時我在醫院里見到過太多的生命離去,心情壓抑得很,我選擇把這些事忘記,不愿說出來,怕影響大家的情緒。”
“正是因為癌癥患者身心都遭受著巨大的煎熬,所以我們更要想辦法去減輕他們的傷痛。”
“作為醫生,盡量減輕患者身體的痛苦,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但在治療的過程中,病人要承受的痛苦,是健康的人難以想象的。患者想減輕癌痛,而醫院在使用止痛的西藥量都是有限制的。如何最大限度地緩解病人的痛苦,是當前醫療行業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同時,要對癌癥患者進行心靈關懷,讓他們減少對死亡和疾病的恐懼。這兩個方面做好了,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和身心痛苦。”
“我查過一些資料,像西方國家,在臨終關懷方面做得就比較好,況且外國人多數都是宗教信仰者,他們相信死亡就是一種再生與轉世。而國人絕大多數都是無神論者,許多人都物質至上,人生觀、是非觀都存在著嚴重的問題,在信仰缺失的情況下,面對死亡都會惶恐不安。我當然不是在提倡大家都去信教。我更欣賞的,是季羨林、錢鐘書那些文化大家的生命觀,生死就像四季輪回、花開花落一樣,沒有什么值得害怕的。而多數人都是普通人,在面對死亡時,會變得戰戰兢兢、不知所措。因此,我覺得,現在國內應該有更多的人參與到臨終關懷上來,因為需要心靈關懷的群體巨大,每個人都會面臨這一天,這個事情做好了,一定會恩澤眾人。”
“你在這方面思考得這么多,是不是也想做些什么?”
“當然,我想嘗試著寫寫這一類的文章,安慰那些臨終的人。”
“不要指望文字能夠撫慰那些臨終人的心靈,你不知道,那些絕癥患者內心多絕望多痛苦?任何文字在將死者面前都是蒼白無力的。癌癥患者剛被查出來的時候,都是不相信診斷結果的,甚至到了自欺欺人的地步,不相信自己會那么倒霉,染上了惡疾;在確診無誤后,開始歇斯底里地發作,性格變得暴躁不安;度過了這段抗拒期,則會陷入無可奈何的絕望中,意志消沉,等待著死亡的來臨。況且病痛和治療過程帶來的身體痛苦,會加劇人的心理痛苦。我們醫院一位護士在為一位患者做透析的時候,那位患者對護士說,你能幫我死掉嗎?我疼得實在受不了了!他在說這話的過程中,護士卻看到他眼里充滿了對生的渴望。”
“《古蘭經》《圣經》同樣是文字,卻能撫慰那些信徒的心靈。我知道自己能力有限,但還是想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為他們緩解哪怕只是一點點心中的痛楚。國內目前還沒有實行安樂死,其實我個人感覺,從人道主義出發,在患者醫治無望的情況下,為了減輕患者身上的痛苦,是完全有必要實施安樂死的。這是對生命的一種尊重,也可以減少臨終者對死亡的恐懼。”
“我承認,他人的幫助可以為患者減輕一些心理負擔。但真正要解決他們的心傷,還需要他們自己。”
“我也希望有一天,人們在面對死亡時,不再那么害怕。生是很美好的事情,死,是一種遺憾,但不應該那么恐慌。”
上一篇:終點
下一篇:自殺是弱者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