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名利,與世無爭
我不是一個沒有名利思想的人,我懷疑真有這種人,過去由于一些我曾經說過的原因,表面上看起來,我似乎是淡泊名利,其實那多半是假象。但是,到了今天,我已至望九之年,名利對我已經沒有什么用,用不著再爭名于朝,爭利于市,這方面的壓力沒有了。
——季羨林
簡單地說,淡泊名利并不是拒絕名利,而是要以平常心對待名利。得之,失之,不要給予太多的關注,更不要不擇手段追求這些東西。因為不值得。一言以蔽之,重名利者,目光在外;淡泊名利者,目光在內。目光在外者,近名利而遠人民;目光在內者,近人民而遠名利。遠人民者,必有禍患;近人民者,必得天下。
因為名利不好超越,所以能超脫名利之外的人,是這個世界上真正擁有大境界的大人物。
自從宰相晏嬰去世后,就沒有一個人敢在當面指責齊景公的過失,這讓景公十分煩惱。
一天,齊景公設宴,文武百官全都到齊了。散席后,景公與大臣們一起到廣場上射箭。當景公射出一箭,無論有沒有射中箭靶的中心,文武百官都是高聲喝彩:“太好了,太好了,真是箭法如神啊!”事后,齊景公把這件事的原委對大臣弦章說了一遍。
弦章對景公說:“大王,以臣所見,這件事情不能全怪那些臣子,古人云:‘上行而后下效。’國王喜歡做什么,群臣也就喜歡做什么;國王愛好什么,群臣也就愛好什么。國王喜歡人家奉承,群臣自然也就常向大王奉承了。”
景公聽了弦章的話,恍然大悟,立即命侍從賞給弦章許多珍貴的寶物。
弦章連連搖頭,對齊景公說:“那些奉承大王的人,正是為了能多得一點賞賜,如果我收了這些賞賜,豈不是也成了卑鄙的小人了!”
最后,弦章也沒有接受那些珍貴的寶物。
毫無疑問,季老也是弦章這樣的人物,辭謝“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便是最好的證明。2006年底,季老備受關注的《病榻雜記》公開發行時,人們看到季老用通達的文字,第一次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頭上的“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這三項桂冠的,季老表示:“三頂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歡喜。”
人之所以有大患,因為有自我觀念,以自身利益為重。如果到達忘卻自我的境界,超越了功利、榮辱、得失,乃至生死,那還有什么禍患可言呢?
在現實社會中,許多人也是以榮寵和功名利祿為人生最高理想,目的就是為享榮華富貴、福祐子孫。他們對于身體的寵辱、榮患十分看重,甚至于許多人重視身外的寵辱遠遠超過自身的生命。這些愛欲之人為欲望的無限滿足而生存,愛虛榮之人,每天看著別人眼神,總怕別人對他不夠重視。這樣的人活得物化,欲化,虛幻化。這樣的人生豈不可悲,可憐嗎?
我們不妨想一想,終日爭來爭去,費心費力,到頭來還不是要轉變成這世界的另一分子,有什么好爭的。老子有一句著名的話:“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意思是說,最高的德行就如水的品德。水善于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爭名奪利,水身居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卑下污濁的地方,所以水最接近于“道”。
最完善的人格應該具有水的不爭心態與行為,不但做有利于眾人的事情而不與爭,而且還愿意去眾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別人不愿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負重,任勞任怨,能盡其所能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而不會與別人爭功爭名爭利。其實,人與人之間,就應該像水一樣,利萬物而不爭,自動尋求平衡相處,這個世界自然會多一分和諧,添一份美好。
我們不得不承認的一個真理——我們活在這個世界,本就是一個綿綿不絕的物質循環。世界上各種物質分子從這個分子轉到那個分子,整體循環,時時刻刻都在發生著變化。人類與其他物種同立于這個世界,也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生死輪回就是經過某種過程,新生命不斷循環的最佳體現。難道不是嗎?
如今的生活早已不同“往日”,超快速的生活節奏,太多喧囂的城市,過度的工業污染,緊張復雜的人際關系,導致我們的精神承受著沉重的壓力。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抱怨:每天的辛苦忙碌到底是為了什么?這種生活的盡頭在哪里……也許,這一切都源于一個“欲”字,正是因為有太多的欲求,往往才會失去本真,最終讓自己越來越疲憊。
殊不知,世間之事,綿綿循環,自有其本源去處,我們再忙碌,再辛苦,其實也只是一種狀態到另一處狀態,也就是加速一下循環而已。其實,我們只要認真生活,感受一下恬靜人生,就會茅塞頓開,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當今的社會,隨處可見競爭的痕跡,人們似乎體會不到利人至利己的這種需要,更有甚者往往為了一己之私而犧牲他人的利益,做事不負責任,為人不講承諾,一味的自以為是,以功利心取代責任心,盲目追求虛名,制造社會不公平,產生出極為不好的后果。
如果我們能夠用心體悟季老“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的理念,就應該認識到,人類作為世界的一個部分,有一份不可推諉的責任,若是以私心私欲,最終要毀滅的是這個世界,最終受苦受罪的還是我們自己。
所以,我們要想體會人生的美好,享受生活的樂趣,就必須做到:不貪圖功名利祿,擺正自己的位置,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拋棄無謂的煩惱,保持心胸開朗、無憂無慮、無仇無怨、無悲無悔。正如諸葛亮所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淡泊名利,與世無爭,遵守合乎自然法則的人生法則,還可使我們心靈愉悅、健康長壽。
季羨林醒世妙語
誰有力量,“正義”就在誰那里。力量就等于“正義”。
——季羨林
上一篇:洞明世事,反求諸躬
下一篇:愛國情懷是一種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