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四十七浪人》更叫座的故事
春秋戰國時代一些俠義之士的義舉,
讀來令人血脈賁張、無比暢快!
世態炎涼、人心不古、古調不彈、人走茶涼……這些形容詞都是用來比喻今非昔比的人性。現代人由于競爭激烈、生存艱辛再加上沒有古人高度的倫理道德情操作為圭臬奉行,只圖功成名就,不顧忠誠俠義,對此我只能說:俠道之心在夙昔,今時人有幾人同?
我最喜歡讀的莫過于春秋戰國時代一些俠義之士的義舉,讀來令人血脈賁張、無比暢快!特別是今人所講的為朋友兩肋插刀,一直是我從小便欣賞又崇拜的事。
齊國人聶政偶然結識了嚴仲子,并得知對方因與當時的韓相俠累結怨而逃到齊國。嚴仲子聽說聶政義薄云天、有萬夫不當之勇,便請求聶政去韓國刺殺俠累以幫自己報仇,為此還宴請了聶政全家,并向他的母親敬酒。但當時聶政因老母尚在,未盡孝道,因而婉拒了他。
聶政之母往生后,他便無后顧之憂,便對嚴仲子說要完成當年的承諾,于是只身獨往韓國刺殺當時的宰相。聶政到了韓國后,不顧守衛相府的重兵,拔劍殺出血路,只為了奪取宰相的性命。最后雖然事成,聶政卻被蜂擁而至的守衛圍剿。他自知無法脫身,但又不想連累嚴仲子,便把自己的臉毀掉,挖下雙眼,最后切腹而亡。
聶政只因為受嚴仲子賞識,便為了承諾獻出了自己的性命,這種為了道義而奮不顧身的人,除了小說家筆下的人物外,在現實生活中很難見到,多為袖手旁觀或敬而遠之之輩。
上一篇:每一個人都曾經是我的老師
下一篇:漢宣帝的身世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