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比斥責更重要——斯賓塞的教子之道
斯賓塞認為,在家庭中,父母要學會多傾聽孩子的心聲,這是與孩子交流的基本。在父親這種教育理念的影響下,斯賓塞的兒子小斯賓塞從小就喜歡在吃飯時和爸爸說一些自己學校里發生的事,比如:某位同學被老師表揚了,某位同學被老師批評了;他在田野里發現了一只蝴蝶;他的同學在女同學的書包里放了毛毛蟲……盡管斯賓塞有時也很忙,需要靜下心來做一些事,但對于小斯賓塞的話,他從不厭煩,總是會饒有興趣地傾聽著,有時還會與兒子探討一下。
有一天,小斯賓塞回到家后很不高興,一副氣惱的樣子。斯賓塞很奇怪,就問兒子:“親愛的,你今天是怎么了?有什么不愉快的事發生嗎?”
“我恨老師!”小斯賓塞忽然大聲嚷起來,“我明天不要去上學了?!?/p>
斯賓塞什么也沒說,只是伸出手輕輕地把兒子拉到自己身邊,讓他把頭擱在自己的膝蓋上。小斯賓塞忽然傷心地哭起來,說:“爸爸,今天老師讓我們寫文章,我拼錯了一個字,老師就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大聲點我的名字,還說全班只有我一個人把這個字寫錯,這讓我難堪極了!”
斯賓塞輕輕地拍著兒子的肩膀,說:“孩子,我很理解你的感受,這一定讓你很難過。如果換做是爸爸,爸爸也會感到氣憤和難過?!?/p>
“真的嗎?”小斯賓塞抬起頭,淚眼婆娑地望著斯賓塞。
“當然,沒有人喜歡在大庭廣眾下被批評……”
得到了爸爸的傾聽和理解,小斯賓塞的壞情緒也慢慢緩解了。
<<<家教家風感悟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都面臨這樣一個難題:隨著孩子的逐漸長大,他們不僅變得叛逆、難管,有時還把自己的內心關閉起來,根本不愿意跟父母溝通,甚至連聊天都懶得聊。難道這一切真的是因為父母與孩子之間有代溝嗎?
并非如此。很多時候,孩子與父母之間沒話說,只是因為彼此之間不知該如何恰當地進行溝通。相信很多父母和孩子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孩子興致勃勃地說了半天,父母卻只是敷衍地點點頭,簡單地“嗯”一聲,然后就沒下文了;或者孩子剛一開口,父母馬上就暴跳如雷,劈頭蓋臉地狠狠批評孩子一頓;或者不管孩子說什么,父母都往孩子的學習上聯系,所有的話題都是孩子的“學習”……這樣的溝通,都不是孩子喜歡的,自然也稱不上是有效的溝通。
真正有效的溝通,應該是與孩子平等對話、平等溝通,它對孩子的教育效果也比簡單粗暴的斥責更有效。有研究表明,與孩子進行朋友式的交流,是最能體現平等原則的溝通手段。然而反觀現在的大多數家庭,有幾個父母能做到這一點呢?大部分的父母在與孩子說話時,動不動就教訓孩子、斥責孩子、否定孩子。如果孩子犯了錯,那就更不得了了,迎接孩子的肯定是一場暴風驟雨般的“批評”!在這樣的親子關系中,孩子又怎么能愿意主動與父母進行溝通呢?
所以,父母應該摒棄以往那種對孩子“高高在上”的姿態,放下身段,與孩子之間建立起一種平等的關系,這樣才能形成彼此之間良好的溝通。
1.了解孩子對愛的真正需求
父母與孩子都是互相深愛對方的,但父母和孩子對愛的需求卻完全不同。大多數父母都喜歡全方位大包大攬地疼愛孩子,而孩子則希望父母能成為自己的朋友。所以,父母用無私的愛去關心和保護孩子,孩子卻未必領情;而孩子所期待的美好情感,又難以從父母那里獲得。有些孩子甚至認為父母是用愛的借口來約束自己,這種約束在孩子看來就是一種桎梏,使孩子時時刻刻都想要反抗、掙脫,而父母卻因此認為孩子不懂事理,動不動又對孩子橫加指責,結果,親子關系可想而知。
愛是發自內心的,同時也是有藝術性的。父母對孩子的愛毋庸置疑,但同時也應多考慮孩子的需求和感受。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只有通過持續的交流與溝通,求大同存小異,才能慢慢達到和諧的境界。
所以,父母平時應多關注孩子的真正需求,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當孩子遇到問題時,哪怕是犯錯了,也要先收起你的呵斥,與孩子心平氣和地交流一下,讓孩子說一說犯錯的原因,問一問孩子是否需要父母的幫助,等等。只有這樣,孩子才愿意敞開心扉,父母也才能更好地掌握孩子的真實情況,從而引導孩子正確地面對問題。
2.少命令,多傾聽;少斥責,多引導
面對動不動就命令、指責、呵斥的父母,孩子通常都避而不談,甚至沒有溝通交流的欲望。在這種情況下,父母想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幾乎是不可能的。
智慧的父母絕對不會這樣與孩子溝通,相反,他們會像斯賓塞一樣,先學會傾聽和理解孩子,再巧妙地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甚至拿一些孩子感興趣的話題與孩子對話,讓孩子能有興趣和父母溝通下去。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所感受到的是父母對自己的尊重和重視,因而也愿意與父母交流,樂于接受父母的建議。這樣的溝通,孩子所獲得的才是真實有效的幫助和指導,同時也能從中吸取教訓,避免再次犯錯。
上一篇:傾聽內心深處被壓抑的聲音
下一篇:健康飲食,健康減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