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部細小動作暴露孩子內心
爸爸媽媽都很熟悉孩子的手,因為孩子的手白白嫩嫩、肉乎乎的,讓父母忍不住想要把它攥在手掌心里,用心地呵護。然而,很多父母都不知道,孩子的小手是會說話的。看到這里,一定有人驚嘆:怎么可能,手怎么會說話?當你用心觀察,就會發現孩子的手的確會說話,而且說出來的還是他們心靈深處、未曾以語言向父母表達的真實感受和細膩情感。
新生兒剛剛出生的時候,從媽媽溫暖黑暗的子宮一下子進入光明冰冷的世界,猛然受到外部的刺激,讓他們感到非常緊張,也很恐懼。此外,新生兒的神經系統發育不夠完善,會有屈肌緊張的情況發生,所以他們會情不自禁握緊拳頭、彎曲腿部,把細嫩的小腿蜷縮在腹部兩側。很多父母看到新生兒這樣的行為表現都感到很有趣,覺得新生兒就像一只仰面躺著的青蛙,又像一個正在投降的小滑頭。隨著不斷成長,如果嬰兒還是習慣于握緊拳頭,爸爸媽媽就要有意識地引導嬰兒打開手掌。手掌心是嬰兒身上非常敏感的地方,手部動作的發育,也與嬰兒的智力發育密切相關。嬰兒只有打開手掌,才能做出手部精細動作,發展手部力量,也才能夠以手去探索未知的外部世界,從事更多復雜的活動。當然,父母不要強迫孩子打開手掌,而是要柔聲引導孩子打開手掌。例如,媽媽在哺乳新生兒的時候,可以一邊懷抱著嬰兒,一邊用另一只手去打開嬰兒的手掌,撫摸嬰兒的手掌心,給予嬰兒適度的刺激。這樣一來,嬰兒就會感受到媽媽手部的溫度,也會把媽媽的愛撫記在心里。循序漸進地打開孩子的手掌,孩子才能把握整個世界。
隨著不斷成長,孩子的手部動作越來越精細,也帶有明確的意味。幾個月之后,那個小小的新生兒就長大了,看到爸爸媽媽出現在面前,他們會歡呼雀躍地張開雙臂。這是在確鑿無疑地告訴爸爸媽媽:“求抱抱!”看到孩子做出這樣的動作,相信父母心中都會馬上柔情似水,也會當即放下手里的事情把孩子抱在懷里,與孩子親密相處,喃喃低語。由此可見,孩子的手部動作發育不但能夠促進智力發育,而且有助于孩子表情達意。
果果3個月了,爸爸媽媽帶她去婦幼保健院進行常規體檢。
進入檢查室,醫生看到果果的手上戴著嬰兒手套,趕緊把手套取下來檢查手部發育情況。讓醫生驚訝的是,果果的手緊緊握著,不愿意打開掌心。看到果果的手心紋路里有很多的毛絨,醫生問媽媽:“孩子一直都戴著手套嗎?”媽媽點點頭說:“她就喜歡抓撓自己的臉,剪指甲也沒有用,我們給她戴上手套才不抓撓。”醫生指著果果的手,對媽媽說:“你自己觀察一下,孩子的手和其他孩子有什么區別嗎?”正巧旁邊有個孩子也在檢查,媽媽看了看說:“我家孩子喜歡握拳頭。”醫生生氣地抱怨媽媽:“不是你家孩子喜歡握拳頭,是你們一直給她戴著手套,所以她的手部發育很不好。”聽到醫生的話,媽媽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在醫生的叮囑下,媽媽回到家里之后每天都堅持觸摸果果的手掌心,再也沒有給果果戴手套。直到又過去3個月,果果才愿意攤開手掌心。
如今,很多年輕的父母喜歡給嬰兒戴上小手套,這樣做雖然可以防止孩子把自己的臉抓傷,但是他們也不會抓住任何東西。如果說眼睛幫助人看到這個世界,嘴巴幫助人品嘗這個世界,那么手則能夠幫助人觸摸和主宰這個世界。從認知的角度來說,手部能夠敏銳感覺到通過眼睛無法感覺的東西,也可以搬動、抓握各種各樣的東西。所以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手具有重要的作用,也與孩子的智力發育密切相關。當父母限制孩子的手部活動,也就意味著禁止孩子用手去了解和觸摸這個世界。
細心的父母會發現,孩子到了10個月前后,很喜歡把東西扔掉,當別人把東西撿起來還給他們的時候,他們又會樂此不疲地扔掉。看到這樣的情形,你知道孩子是在通過手部扔東西的動作來建立空間感嗎?在此過程中,孩子還可以聽到不同的東西掉在地上的聲音,也會對于這些東西有所區分。
在西方國家,嬰兒往往有一個專用餐桌,父母把食物擺放在餐桌上,任由孩子自主用餐,哪怕孩子用手抓飯吃,父母也不進行干涉。在此過程中,孩子通過手部動作了解各種事物,也更加深入地認知世界。等到獨立行走之后,很多孩子都愛干的一件事情是,拿著一個東西去敲擊不同的物體,一則得到觸覺上的收獲,二則得到聽覺上的收獲,這對于孩子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
作為父母,在陪伴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更加用心,也要全力以赴。如今很多父母都是假裝陪伴孩子,實際上不是低頭看手機,就是神游物外。父母也許認為孩子對此毫不知情,實際上孩子的感覺是非常敏銳的。尤其是當孩子做出手部的動作,父母卻無動于衷,沒有及時對孩子做出回應的時候,孩子往往會非常失落。即使是很小的嬰兒,也會敏銳地感覺到父母對他們的關注度和回應,也會渴望得到父母更多的愛與溫暖。父母一定要讀懂孩子的手部語言,因為手部語言雖然微妙,卻能夠更加細膩地表達孩子內心真實的情感狀態。
上一篇:戒驕戒躁,活出不平凡的偉大
下一篇:把握需求,小產品撬動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