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讀“一錐書”
康有為從小愛學習讀書。一次,他在香港參觀訪問中,意外地遇到了一位同鄉人陳煥鳴。陳煥鳴精通英文,才華出眾,曾任中國駐日本公使館的英文翻譯,后棄官隱居于香港。他搜羅日本群書,藏于住所。在陳煥鳴家里,康有為看到了這些豐富的藏書,更加激發了他讀書的興趣。
從香港回來后,康有為便在家里埋頭研究經籍和公羊學,一度撰著《何氏糾謬》,批評今古經學家何劭公,認為批判不當,就將原稿燒了。這是康有為對今古經學學術態度轉變的起點。繼而他又開始精研唐宋史及宋儒之書,博求旁征,每日讀書以寸計。康有為讀書的刻苦精神是十分動人的,他每天早上抱一批書,往桌子上一放,右手拿著一把鋒利的鐵錐子,猛力向下一扎,錐穿兩本書,就決定當天讀兩本書,錐穿三本,當天就讀三本書,每天不讀完這“一錐書”,決不休息。他目光炯炯,讀書就像吃書一樣,時間久了,眼皮也閉不起來,臀部也坐起了核刺,連續割治兩次不愈,多年流水淋漓,給他帶來很大的痛苦。
1882年5月,他去北京參加順天鄉試,秋天南歸途中,特意游覽揚州、鎮江、南京,泛舟金焦二山,登北固樓,游明故宮,目睹往日繁華的揚州名園都變成了瓦礫場,只有幾株環城的垂楊在秋風中搖曳。他站在明孝陵前倒地的石螭頭上,撫摸著墓道旁的石人,俯視大江南北,見黎民百姓在饑寒交迫中受煎熬,感嘆萬分,心中深深為國家和民族的命運擔憂。
路過上海時,他特意到租界的“十里洋場”兜了一圈、發現在堂堂華夏大地上竟然出現了“國中之國”的怪現象,康有為痛感國家主權的淪喪和中國人的奇恥大辱。同時也看到了它的繁華,覺得西人的治術有不少值得借鑒的地方。在強烈的時代感和民族的責任心的推動下,這個年僅25歲的青年人,開始跳出八股制藝的拘禁,向西方世界投去了更多探索的目光。
康有為開始大批購買外國書,學習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并大講西學,振奮精神,開始向西方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
康有為不僅仔細地研讀西書報紙,以及中國人寫的外國游記,從中了解西方國家的政治制度、歷史地理和人情風俗,還攻讀了不少聲、光、化、電等自然科學書籍,尤其是天文學、物理學和古地質學。這些書對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使他最終成為一位著名的學者。
名人箴言
人生之天職,即為奮斗;無奮斗力者,百無成就。
——茅盾
上一篇:勤奮學習的牛頓
下一篇:化學老師與太陽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