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叫李密庵的人寫了一首《半半歌》,極富想象地表達了尋常人的理想生活。后幾句最為美妙,是這樣寫的:“飲酒半酣正好,花開半時偏妍。半帆張扇免顛翻,馬放半韁穩便。半少卻饒滋味,半多反厭糾纏。百年苦樂半相參,會占便宜只半。”歌中句句有“半”字,故為《半半歌》。在低吟輕唱、細細品味中,無盡的意趣便油然而生。“半半”是兩個極端之間的均衡之勢,是不左不右的適中境界,是極具深刻意蘊的哲學之度,是陰陽統一的博大宇宙!
俗話說:“月滿則虧,水滿則溢。”凡事過猶不及,臨及頂點,怕也是只有下坡路可走了。生活中那些一生都馬不停蹄、鄭重前行的人固然可敬,但能適時駐足歇息并懂得欣賞周遭景色的人,不僅可敬,而且越發可愛。如今有許多人被時尚所役,為大紅大紫、為披金垂銀而奔走經營。而實際上,那金銀紅紫的生活又怎抵那半豐半儉的生活取之輕松、享之泰然呢?正所謂“半少卻饒滋味,半多反厭糾纏”。當然這并不是鼓勵人與世無爭,消隱遁世。塵世永遠是唯一的天堂。提倡心想“半半”,是要人少一分盲從,多一分省悟;少一分攀比,多一分努力;少一分計較,多一分包容;少一分患得患失,多一分豁達坦然。如此便可以“退出牛角尖,抬頭看天外”了。你看,那是多么藍的天啊!
齊白石有“不似為欺世,太似見媚俗”之說,那是藝術中的“半半”;老子的所謂“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則是生活中的“半半”。
“半半”是藝術,“半半”是哲學,它是藝術中的含蓄,是哲學中的適度。在這一半天一半地之間生活著的人類實在應該懂得這“半半”中的哲理,應該知道生活中不是什么事情都值得我們引頸前瞻,全力以赴,孜孜以求的。人世間的許多事情、道理也并不都是非黑即白那樣純粹,它們大都落在兩極之間的灰蒙地段。人本身其實也是半半的對立統一。常言道“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正因為不可能通體發光,完美到連一絲一毫的瑕疵都沒有,所以人才是人。雨果說:“盡可能少犯錯誤,這是人的準則;不犯錯誤,那是天使的夢想。”正因為如此,人類永遠不會盡真、盡善、盡美。但人類注定是要進步的,然而人類的進步只有“半帆張扇”“馬放半韁”才能腳踏實地,穩步向前。若急功近利,末了也只能是欲速不達,甚至還會向后跳躍,歷史上這樣的故事還少嗎?所以,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懂得“半半”的哲理,并能身體力行,那么人類是不是會減少許多錯誤與損失以及感情與生命的浪費呢?像那些諸如妒恨與傾軋、唯利是圖與謀財害命之舉是不是也會離我們越來越遠了呢?
遺憾的是,《半半歌》的最后一句“會占便宜只半”卻俗腔唱走了調,這倒很諷刺地成了《半半歌》的“半半”了。
做人應該腳踏實地,穩步向前。一個人最可怕的是態度的不端正。這樣無論在生活與工作中都會帶來危害。
因此我們應及時了解自己處在哪一端,及時擺正自己。這樣,我們才會減少許多錯誤與損失以及感情與生命的浪費。
上一篇:刺痛感覺的那一句
下一篇:唯美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