懲人之錯,不如引人行善
“冤冤相報何時了”,只有用寬恕消弭怨懟,才能讓報復止于心中。
我們每天都在生活,有過錯總是在所難免,但是我們仍然可以生活下去,是因為別人在用一種寬容的心態在包容我們的過錯。而我們所能做出的回應,就是用一顆寬容的心去面對自己遇到的人和事。
任何人即使曾經有過再大的錯誤,只要改過了,就應該得到人們的原諒。寬容他人,信任他人,即是對人性的肯定。要做到胸襟開闊,一般需要認識到“人無完人”,做到“得理讓人”,“寬容別人”。
懲罰人的過錯,不如引人為善。因為沒有誰愿意成為眾人唾棄的對象,一句勸告的忠言勝過一條懲罰的皮鞭。
一次,楚莊王因為打了大勝仗,十分高興,便在宮中召開盛大晚宴,招待群臣。宮中一片熱火朝天,楚莊王也興致高昂,讓自己最寵愛的妃子許姬替群臣斟酒助興。
忽然一陣大風吹進宮中,蠟燭被風吹滅,宮中立刻漆黑一片。黑暗中,有人扯住許姬的衣袖。許姬便順手拔下那人的帽纓掙脫離開,來到楚莊王身邊告訴楚莊王:“有人想趁黑暗調戲我,我已拔下了他的帽纓,請大王快吩咐點燈,看誰沒有帽纓就把他抓起來處置。”
楚莊王悄聲說:“且慢!今天我請大家來喝酒,酒后失禮是常有的事,不宜怪罪。再說,眾位將士為國效力,我怎么能為此辱沒我的將士呢?”說完,楚莊王不動聲色地對眾人喊道:“各位,今天寡人請大家喝酒,大家一定要盡興,請大家都把帽纓拔掉,不拔掉帽纓不足以盡歡!”于是群臣都拔掉自己的帽纓,楚莊王再命人重新點亮蠟燭,宮中一片歡笑,眾人盡歡而散。
三年后,晉國和楚國爆發了戰爭,楚莊王親自帶兵出戰。交戰中,楚莊王發現軍中有一員將官總是奮不顧身,沖殺在前,所向無敵。眾將士也在他的帶動下,奮勇殺敵,斗志高昂。這次交戰,晉軍大敗,楚軍大勝回朝。
戰后,楚莊王把那位將官找來,問他:“寡人見你此次戰斗奮勇異常,寡人平日好像并未對你有過什么特殊好處,你為什么如此冒死奮戰呢?”那將官跪在莊王階前,低著頭回答說:“三年前,臣在大王宮中酒后失禮,本該處死。可是大王不僅沒有追究問罪,反而設法保全我的面子,臣深深感動,對大王的恩德牢記在心。從那時起,我就時刻準備用自己的生命來報答大王的恩德。這次上戰場,正是我立功報恩的機會,所以我才不惜生命,奮勇殺敵,即使戰死疆場也在所不惜。大王,臣就是三年前那個被王妃拔掉帽纓的罪人啊!”
一番話使楚莊王和在場將士大受感動,楚莊王走下臺階,將那位將官扶起,那位將官已是泣不成聲。
楚莊王如果有心追究,那個犯了錯的將官一定是死路一條。但是,楚莊王的寬容給了那位將官生的機會,也為自己贏得了勝利的機會。西方諺語說“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給別人帶來好處,自己也能從中收獲幸福感。自私自利、心胸狹窄的人,就很難體會到這樣的滿足感。
當然,人非圣賢,有時候,要去原諒別人對自己的傷害,確實有點困難,但出于自身的健康與幸福,學習寬恕他人,甚至忘了所有的怨恨,也可以算是一種明智之舉。寬容有時給自己帶來痛苦,但那痛苦是短暫的;刻薄有時給自己帶來快樂,但那快樂也不會長久。
有位哲人說過:“以恨對恨,恨永遠存在;以愛對恨,恨自然消失。”待人之道,貴乎寬容。我們不能抱著“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心態去面對一切,正所謂“冤冤相報何時了”,只有用寬恕消弭怨懟,才能讓報復止于當下。
只有寬容才能化解世間的仇恨,只有寬容才能成為慰藉心靈的良藥。寬容也是一種幸福,饒恕別人的時候,不但給了別人機會,也取得了別人的信任和尊敬,也就能夠與他人和睦相處。寬容更是一種財富,擁有寬容,是擁有一顆善良、真誠的心。寬容和忍讓也是人生的一種豁達,是一個人有涵養的重要表現。
人有時會在一時沖動之后犯下錯誤,事后如果已經感到內疚,最需要的就不是增加懲罰,而是予以諒解和寬容。與其痛懲他的過錯,不如用寬容的心對待他,引他為善,世上就少了一個惡人,多了一個善士。
上一篇:怒氣少了,心就寬了
下一篇:想開了,身處逆境依然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