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讓孩子充滿拒絕的自信
什么是獨立?僅僅是形式上的獨立,并不能支撐起孩子擁有自信和堅強的心。只有精神上的真正獨立,才能為孩子拒絕他人提供力量,讓孩子擁有自信,充滿勇氣。由此可見,要想讓孩子學會拒絕,父母首先要讓孩子真正獨立,不但行動上不依賴他人,內心也要做到堅強自信。這樣一來,即使拒絕后有不好的結果,他們也可以坦然承受。否則,過度依賴必然成為孩子的致命傷,讓孩子在無形中就把別人看得非常重要,并且讓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接受他人的評價,內心也為了迎合他人,得到他人的認可和贊賞,而委屈萬分。長此以往,孩子必然會喪失自我,迷失在一味的迎合與奉承之中。
也許有些父母覺得孩子還小,沒有主見,其實不然。幾個月大的孩子就會表現出自己的喜好,而一歲多的孩子就會堅定地想要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更別說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在漸漸長大了。特別是三四歲的孩子正處于人生中的第一個叛逆期,12~18歲的孩子正處于人生中的第二個叛逆期——青春期,這些階段的孩子都很有主見。對于三四歲的孩子,父母一定不要一味地要求孩子聽話,而要學會尊重孩子,并給予孩子更多獨立選擇的空間。至于青春期的孩子,相信很多父母都會有深刻的感觸。青春期的孩子非常敏感,自尊心也很強,他們半大不小,自覺對人生有了見解,但實際上還略顯稚嫩,需要父母和老師給予指導和引導。也可以說,青春期的孩子正處于社會化的關鍵時期,只有順利度過青春期,孩子才可能成為合格的社會人。
樂樂12歲,讀小學5年級,是個非常有主見的孩子。有一次,班級里要舉行作文比賽,很多學習成績出類拔萃的孩子受到老師的邀請后都猶豫不決,都表示要回家和父母商量一下。但是樂樂卻當機立斷地報了名,老師笑著問:“樂樂,你需要回家和父母商量一下嗎?”樂樂毫不猶豫地表態:“不需要,因為爸爸媽媽經常說學習是我自己的事情。”
原來,很多父母都會以各種獎勵督促孩子學習,樂樂的爸爸媽媽卻總是告訴樂樂“學習是你自己的事情”,漸漸地,樂樂考試成績好了也從不要求獎勵,但是父母會酌情給予樂樂一定的獎勵,又向樂樂強調是對樂樂努力的獎勵,而不是因為樂樂考試成績好。就這樣,樂樂覺得學習是自己的事情,在學習上從來不奢望得到父母過多的獎勵,但依然很努力。樂樂沒有和父母商量,就報名參加作文比賽,正是自信在支撐著他,讓他擁有勇氣。
作為父母,愛孩子既是本能,也是智慧。明智的父母不會無原則地寵溺孩子,更不會讓自己任何時候都成為孩子的依靠。否則,日久天長,孩子就會形成依賴心理,漸漸地,孩子在人生之中會更多地在乎和看重他人的想法,而忽略了自己的內心。在適宜的時候,父母還應該激勵孩子自己做出決定,而不要過多地參考他人的意見。從諫如流是好的,但是如果時時處處都參考他人的意見,則會導致孩子陷入被動。
對于年齡相對較大的孩子,父母還要告訴他有意識地戰勝過度依賴的弱點。例如,當覺得自己想要向他人征求意見,而理智上卻知道自己可以獨立做出決定時,要馬上離開能夠依賴的人和事物。在家庭生活中,對于孩子可以決定的家庭事務,父母要有意識地尊重和采納孩子的意見,讓孩子在家庭生活中主動承擔更多的責任與義務。總而言之,每個人都必須成為自己的主宰,而不要做人生的奴隸。當孩子能夠力排眾議而堅持自己的選擇和決定時,孩子就真正成長為人生的強者了。當然,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也并非朝夕就能養成的,父母要承擔起引導孩子獨立做決定、支持孩子決定的責任,以給予孩子力量、信心和勇氣。
上一篇:獨立思考而不是盲從他人
下一篇:理解他人的心情,才能掌控自己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