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開了,身處逆境依然快樂
決定一個人快樂與否,不是在于環境,而在于心境。
苦惱和悲哀常常引起人們對生活的抱怨,哀嘆自己命運不好,怨恨生活的不公。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令我們心情不好,每逢沮喪失落時,我們對一切感到乏味,生活的天空陰云密布,看什么都不順眼。面對落榜、面對失戀、面對解釋不清的誤會,我們的確無法釋然,但是憂郁可以用生氣勃勃的憧憬來取代。
有一位哲學家,當他是單身漢的時候,和幾個朋友一起住在一間小屋里。盡管生活非常不便,但是,他一天到晚總是樂呵呵的。
有人問他:“那么多人擠在一起,連轉個身都困難,有什么可樂的?”
哲學家說:“朋友們在一塊兒,隨時都可以交換思想、交流感情,這難道不值得高興嗎?”
過了一段時間,朋友們一個個相繼成家,先后搬了出去。屋子里只剩下哲學家一個人,但是他每天仍然很快活。
那人又問:“你一個人孤孤單單的,有什么好高興的?”
“我有很多書啊!一本書就是一個老師。和這么多老師在一起,時時刻刻都可以向它們請教,這怎能不令人高興呢?”
幾年后,哲學家也成了家,搬進了一座大樓里。這座大樓有七層,他的家在一層。一層在所有樓層里環境是最差的,上面總是往下面潑污水,丟死老鼠、破鞋子、臭襪子和雜七雜八的臟東西。那人見他還是一副自得其樂的樣子,好奇地問:“你住這樣的房間,也感到高興嗎?”
“是呀!你不知道住在一層有多少妙處啊!比如,進門就是家,不用爬很高的樓梯;搬東西方便,不必費很大的勁兒;朋友來訪容易,用不著一層樓一層樓地去叩門詢問……特別讓我滿意的是,可以在空地上養些花、種些菜。這些樂趣數之不盡啊!”
后來,那人遇到哲學家的學生,問道:“你的老師總是那么快樂,可我卻感到,他每次所處的環境并不那么好呀。”
學生笑著說:“決定一個人快樂與否,不在于環境,而在于心境。”
只要自己想開了,無論在哪里,遇到什么樣的問題,都會有樂觀的心態。許多人都認為智慧之花一定盛開在高大處、深刻處,卻不知道擁有一顆平常心,真心待人,才是真正的處世智慧。
戴爾·卡耐基說過:“從事成人教育35年的經驗使我深信,思想對于一個人能產生巨大影響。”一個人只要有改變自己的想法,就能改變自己的生活,就能夠消除憂慮和恐懼,就能體會到生活中的快樂。所以,我們從生活中所得到的快樂,并不在于我們在哪里、我們有什么、我們是什么人,而只是在于我們的心境如何,與外在的條件沒有多少關系。
快樂是一種獨特的體驗,只要樂趣真實常在,無論雅俗,都會活得有滋有味。比如你的朋友多,路子廣,早晚會有種種致富的機會;你擁有愛情,擁有家庭,擁有多彩的故事,你總有一些盼望,會發現一些趣事,甚至某個消息、某個話題、某種現象都能讓你興奮。只要是真實快樂的體驗,也就夠了。
上一篇:懲人之錯,不如引人行善
下一篇:把不如意當做一杯苦盡甘來的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