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中國人歷來強調做人要求實,做學問要求真。古人曾記述、撰寫了大量故事,用來諷刺那些不懂裝懂、不虛心接受別人建議的人。下面的這個故事就是其中的一個。
宋國有一個愚蠢的人,他在山東臨淄附近撿到一塊顏色像玉一樣的石頭,其實這只不過是一塊普通的燕石而已,但由于這個人沒有見識,他驚喜得不得了,以為自己撿到了值錢的寶貝。他雙手捧著這塊燕石,一會兒把它貼在臉上,一會兒用手小心地撫摸。等他回到家里以后,還一個勁地盯著那塊燕石看了又看,舍不得放手。
到了晚上,這個人要睡覺了,他只好把石頭放進柜中。可他剛躺下不一會兒,忽然覺得心里很不踏實,于是就起身從柜中取出“寶貝”,把它放在枕頭下,這才安心地睡去。他睡著后不久,迷迷糊糊在夢中發覺有人偷走了他枕頭下的“寶貝”,于是他又從夢中驚醒了。他翻開枕頭一看,那“寶貝”在枕頭下面安然無恙。可是這個人依然不放心,于是又將石頭緊緊地握在自己的手中鉆進被子里,然后將它捂在自己的胸前,這才睡著。就這樣,他折騰了一夜,好不容易才熬到第二天天亮。
天亮后,這個人想,總是將寶貝握在自己手里也不是個辦法,于是他請來工匠,用上好的牛皮做了一只裝燕石的箱子。做這只皮箱共用了十層牛皮。愚蠢的燕人先用十層上好的絲綢將石頭仔細包裹好,然后小心翼翼地把它放進皮箱里收藏起來。這樣,他才放心了。
過了些日子,外地有一個客商聽說這個宋國人得到了至寶,特地來到他家里請求觀賞一下那塊寶石。于是,這個宋國人在虔誠地齋戒七日之后,穿上端莊的禮服,又舉行了隆重的祭祀,這才當著那位客人的面,十分鄭重地打開用一層又一層皮革制成的箱子,再解開用一層又一層絲綢巾系成的包裹,把“寶石”鄭重地取了出來。那個外地客商這才看到了這個宋國蠢人所謂的“寶石”,他禁不住“嗤”得一聲笑起來,最后竟笑得前仰后合。這個宋國人大惑不解,他呆呆地望著客人問:“你為什么如此發笑?”
那位客商止住了笑,認真地對他說:“這只不過是一塊燕石,它和普通的磚頭瓦片沒多大區別。”
宋國人聽了大怒,指著客人氣憤地說:“胡說!你這是商人口中說出的話,你安的是騙子的心!”
那個外地客商受辱后掃興地走了,而這個宋國的蠢人則把這塊燕石更加嚴密地藏了起來,加倍小心地守護著它。
可見,一個人缺少知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像那個把燕石當成寶玉的宋國人一樣,既孤陋寡聞,又不懂裝懂,聽不進別人的忠告,做了蠢事還洋洋自得。
相比之下,倡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人則顯得謙虛、誠實得多。
《列子》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次,孔子到齊國去,在路上他看見兩個小孩正在辯論問題。孔子看了,覺得挺有趣,就對跟在自己身后的學生子路說:“咱們過去聽聽孩子們在辯論什么,好不好?”
子路撇了撇嘴說:“兩個黃毛小子能說出什么大道理來?”
孔子說:“掌握知識可不分年齡大小。有時候,小孩子講出的道理,比那些愚蠢自負的成年人要強得多呢!”孔子說完,子路一下子漲紅了臉,他不敢再說什么了。
孔子走上前去對那兩個小孩和藹地說:“我叫孔丘,剛才看見你們爭辯得很熱烈,我也想參加你們的辯論,你們看可不可以呀?”
“噢,原來你就是那個孔夫子呀,聽說你很有學問。好吧,就請你來給我們評一評,看誰說得對!”兩個孩子說。
孔子笑著說:“別急,一個一個地講。”
其中,一個孩子說:“我們在爭論太陽什么時候離我們最近。我說早上近,他說中午近。你說我們倆誰說得對呢?”孔子認真地想了一會兒,說:“這個問題我過去沒有考慮過,不敢隨便亂講,還是先請你們把各自的理由講一講吧。”
剛才說話的那個孩子搶著說:“你看,早上的太陽又大又圓,可到了中午,太陽就變小了。誰都知道:近的東西大,遠的東西小。所以,我說早上的太陽近。”
另一個孩子接著說:“他說得不對,早上的太陽涼颼颼的,一點也不熱,可中午的太陽卻像開水一樣燙人,這不就說明中午的太陽近嗎?”
說完,兩個孩子一起看著孔子,說:“你來評評誰有道理。”
這下可把孔子難住了,他反復想了很久,還是覺得兩個孩子各自都有道理,實在分不清誰對誰錯。于是,他老老實實地承認:“這個問題我回答不了,以后我向更有學問的人請教一下,再來回答你們吧。”
兩個孩子聽后哈哈大笑:“人人都說孔夫子是個圣人,原來你也有回答不了的問題呀!”說完兩人就轉身離開了。
子路很不服氣地對孔子說:“您真應該隨便講點什么,讓他們服氣。”
孔子說:“不,如果不是老老實實地承認自己不懂,怎么能聽到這番有趣的道理。在學習上,我們知道的就說知道,不知道的就說不知道。只有抱著這種誠實的態度,才能學到真正的知識。”
孔子之所以被尊為“圣人”,除了因為他擁有淵博的學識之外,和他嚴格要求自己、奉行誠實的原則也是分不開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誠實地面對自己,以誠實的態度去面對別人、面對問題,正是儒家思想精髓的一個方面,也是中華民族歷代仁人志士所奉行的為人處世的基本準則。
在此方面,諾貝爾獎得主丁肇中教授的做法也頗值得一提。
丁肇中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或在大學演講回答別人提問時,常有“不知道”之辭出口。例如,有學生問他“物質是否存在正反物質之外的第三種狀態”時,他坦誠地回答“不知道”,并強調“我不知道的就絕對不能說知道”。
丁肇中教授作為著名物理學家,在高能實驗物理、粒子物理等研究領域貢獻突出,學術造詣很深,但面對大千世界、浩瀚學海,他也有不知道的學問。他對自己“不知道的學問”不是不懂裝懂,而是坦言“不知”,這同樣是一種科學態度,實在令人肅然起敬。同時,這也從另一個方面凸顯出他嚴謹治學的可貴品格。
現實中,具有丁肇中教授這樣品格的人有很多,而缺乏這樣品格的人也絕非個別。有些人對自己熟知的事情表示“知道”很容易,但對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坦言“不知”卻缺乏勇氣。這特別是在一些有“專家學者”頭銜和有某個“官銜”的人身上,表現得更為明顯。比如,有的教授在學生面前或大庭廣眾之下,對自己不知道的學問不但沒勇氣坦言“不知”,往往還以“這個問題太復雜、太深奧”之類的說法來搪塞;再如,有的官員在下屬和群眾面前,往往以“百事通”的面目出現,對自己不懂的事也要裝作很懂地“指導”一番。
之所以存在這類現象,主要原因是那些人缺乏科學求實的精神,他們的虛榮心太強,害怕自己當眾說了“不知道”就“傷面子”、“掉底子”、“降身價”。殊不知,人們真正敬重的,是那種具有“以知為知、以不知為不知”科學求實品格的人,而對那些無知妄說者則往往嗤之以鼻。
《荀子》說:“知而好問然后能才。”人敢于承認有些學問自己“不知道”,正是求得“知道”的新起點;人不知道而強說自己“知道”,則既失信于他人也無益于自己的長進。因此,無論是什么身份的人,傳道授業也好,做學問抑或做事情也好,都應當有科學的態度、誠實的品格;否則,不但顯示不出大家風范,反而還會貽笑大方。
上一篇:相信“一切都會過去”
下一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