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笑開過頭,錦上之花成毒藥
玩笑是生活的調味劑,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如果沒有了玩笑,就會少了許多趣味,變得刻板、乏味。但是,這種玩笑你能接受嗎?
飯局上,一群年輕的男女聊得很開心。飯局的主角是一對戀人,他們剛剛確定戀愛關系,于是借著這個由頭,請朋友們出來聚一聚,樂呵樂呵。可是,一個女生的一句話,讓整個飯局的場面瞬間變得十分尷尬。
這個女生是“女主”的朋友,她開玩笑地對“女主”說:“呀,你又換男朋友了啊,你的前任連起來都可以繞地球一圈了吧?”她話一出口,大家都不說話了。后來,還是一個男生提議一會去KTV,才讓氣氛重新活躍起來。但是,“男主”和“女主”的臉色一直都不太好。
當天晚上,這對戀人就分手了。
“女主”是我的一個朋友,她完全無法接受這種玩笑,和那個女生絕交了。后來聽別人說,那個女生事后不僅沒有反省自己,反而把錯誤推到了別人身上:“只是開個玩笑而已,至于那么大動靜嗎,她男朋友也太小氣了。”
“女主”的男朋友小不小氣要另說,但是開玩笑如果不懂得把握分寸,一旦過了頭,就會讓活躍氣氛的錦上之花,變成傷人的毒藥,不僅會傷害到他人,還會損害自己的形象。
開玩笑的時候,分寸應該怎么把握呢?這里面是大有學問的。
開玩笑要看對象。不同的人、不同的親疏關系、不同的年齡,對玩笑的承受能力是不同的。比如,同樣一句“你胖的跟豬一樣”,對關系親密的朋友說沒問題,但如果是對關系一般的人說,結果就會完全不同。再比如,“現在是00后的‘天下’,我們90后已經老啦”這句話,在90后中間自嘲沒問題,但如果在一個80后面前說,就不受歡迎了。
此外,開玩笑還要分場合、注意玩笑的內容。說到這兩點,我就想起了一件發生在公眾人物身上的事。事件的“出場人物”包括藝人A(男)、B(女),他們是一對夫妻,A和B的大兒子小C,以及相聲演員D。
估計D平時說相聲說慣了,喜歡開玩笑,每次他開玩笑都能博得大家一樂,其樂融融,并沒有什么不妥。在頒獎典禮上,他又開起了玩笑,但這一次,回應他的不是笑聲,而是難掩的尷尬和一邊倒的指責。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D在臺上開玩笑說小C是自己和B的兒子,數次對小C說自己是他的爸爸。這時,A表示,我們家小兒子都被說像XXX,你再說我們家大兒子像你,我就沒法活了。這話其實就是在暗示D,玩笑該適可而止了。可是D不僅沒有打住,反而繼續開玩笑,說沒事兒,這說明你們家人好客……
后來到了頒“萌娃獎”的環節,本應該由爸爸A給小C頒獎,D卻越俎代庖,主持人提醒他,他卻說,我這個爸爸給他頒也是一樣的。
現場氣氛真是尷尬到了極點。
事后,面對網友的指責,D在微博上表示,這個世界不能沒有玩笑。言外之意很明顯:我不過就是開個玩笑,認真你們就輸了。D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那天的玩笑已經踩到了兩個雷區:一個是不分場合,在萬眾矚目、有小孩在的場合下,開難登大雅之堂的玩笑,就別怪觀眾會指責你;一個是沒有注意玩笑的內容,D的玩笑本身是低俗甚至下流的,因此話一說出來,成為笑話的就不是別人,而是他自己了。
事件中玩笑開過頭的人雖然是男性,但這件事依然足夠引起女性的反思。在生活中,不分場合和內容、把玩笑開過頭而不自知的女性并不在少數,而人們并不會因為你是女性而給予你特別的寬容。
玩笑開過頭,還可能毀掉別人的一生。
我們那兒有一戶人家,他們家女兒長相可愛,性格開朗,從她很小的時候起,街坊的阿姨們就喜歡開各種玩笑逗她玩兒。這些玩笑中最“受歡迎”的是:你不是你媽媽親生的,你是你媽媽從醫院里撿來的。甚至她的媽媽也跟著附和。那時,所有人都沒有預料到,這個玩笑會引發多么嚴重的后果。
女孩五六歲時失蹤了。家里人十分著急,不過有驚無險,幾個小時后,女孩被派出所民警送了回來。家人問民警在哪里找到的女孩,民警說,在醫院門口。原來,那天女孩犯了錯,被媽媽打了幾下,她想,如果是“親媽”,肯定不會這樣打自己。她越想就越委屈,于是就守在醫院門口,希望能遇見自己的“親媽”。因為她一直記得,自己是從醫院里撿來的。
事情并沒有到此結束。又一次挨訓后,女孩再次跑向醫院,這一跑,就再也沒有了音訊。她的家人肝腸寸斷,她的媽媽眼睛都哭壞了,鄰居們也都十分同情這家人。卻沒有人反思,如果當初不開過頭的玩笑,還會有今天嗎?
如果你也是一位媽媽,請保護好自己的孩子,不要讓過頭的玩笑傷害了他。如果你還沒有為人母,請在開玩笑之前想想這句話:大人覺得是玩笑,但小孩子很可能信以為真。
會開玩笑的女人或可愛俏皮,或古靈精怪,或風情萬種,為自己的魅力錦上添花。可玩笑一旦開過了頭,就會變成毒藥,不知道會在生活這口大鍋里煮出什么樣的大雜燴來了。
上一篇:猜疑是小心機,信任才是大智慧
下一篇:現實是灰色的,夢想是彩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