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夫之勇不可取
無論是什么品格,都需要用“禮”來加以節制,加以“中和”,這樣才能使人們的言行合度,符合社會規范。
關于“勇”,孔子的論述有很多。他曾說:“見義不為,無勇也。”孔子所言的“勇”,是讓人們“勇于義”,“勇”于道德實踐,而不是走馬斗雞的“匹夫之勇”。孔子說:“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一個人愛好勇敢和剛強,而不愛好學習,就會膽大妄為,甚至作亂闖禍。因而,“勇”必須在“禮”的范圍內行事,接受“禮”的約束。如果一個人不接受禮的約束,他的“勇敢”就可能闖禍?!坝露鵁o禮則亂?!比酥挥屑訌娮陨淼牡赖滦摒B和文化知識的學習,才能克服“勇敢”的負面作用,使“勇敢”真正成為一種美德。
據說,孔子的父親是一位有名的武士,他在春秋時期,以勇力聞名于諸侯??鬃颖救?,身長九尺六寸,勇力過人,且精于射箭和駕車,然而他并不是一味地推崇勇敢,而是主張“勇于義”。在孔子看來,仁德是勇敢的主宰,在仁德支配下的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才是“君子之勇”。
所以,如果人一味地“勇”,像“莽張飛”或“黑李逵”一樣,動不動就“勇”,那也會出亂子、闖大禍的,如同一個人直率卻不符合“禮”的行為和語言會尖刻地傷害到他人一樣。
一次,子路問孔子:“您要是行軍打仗要帶誰啊?”孔子不留情面地說道:“像你這樣赤手空拳打老虎,不用船只徒身過河,死了也不后悔的人,我是不會帶的,我要帶的是遇到事情先思量,經過謀劃深思而行的人?!?/p>
后來的事實證明,子路“忠”、“義”、“勇”皆有,卻缺少禮教的匡正、文化的修養。
中國有句古話,“不可徒逞匹夫之勇”。故事是這樣的。
北魏的皇族中,有個名叫可悉陵的人,他身材高大、魁梧強壯,性格勇敢堅毅,又練就一身好武藝,是一個難得的人才,因而很受皇室器重。
在可悉陵17歲的那一年,北魏皇帝拓跋燾帶著他一塊兒到山林里去打獵。他們一行人個個本領高強,善使弓箭,打起獵來神勇無比。沒過多久,他們便捕獲了許多野兔、鹿、山雞之類的野味。眾人帶著獵物一邊高聲談笑,夸耀自己打獵的成果,一邊踏上歸途。
眾人邊走邊說,好不熱鬧,忽然有人察覺旁邊的樹木在微微顫抖,傳出一陣草葉的“沙沙”響聲,好像有什么動物在其中疾行。就在眾人猶疑間,說時遲,那時快,叢林中突然躥出一只吊睛白額猛虎,它大吼了一聲,直吼得地動山搖。
眾人驚出了一身冷汗,都驚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就在這時,只聽得一個人大喊道:“保護皇上,看我的!”說話間,那人已躍到老虎面前。人們定睛一看:原來這人是可悉陵。
但可悉陵什么武器也沒拿,只見他赤手空拳地和老虎搏斗起來。眼見老虎的尾巴用力一掀,就要掃到可悉陵身上,人們都為他捏了一把冷汗,但可悉陵靈巧地一閃,躲開了。人們回過神來,彎弓搭箭想要幫可悉陵的忙,可悉陵卻喊道:“你們別插手,我一個人就可以了!”眾人只好眼睜睜地看著可悉陵獨自一人、身單力孤地和老虎“周旋”,心里都暗暗為他擔心。
可悉陵躲過了老虎兇猛的“一撲”、“一掀”、“一剪”,瞅準機會跳到老虎背上,揪著虎皮,死死按住虎頭,揮起鐵拳狠命朝老虎的“天靈蓋”砸下去。也不知打了多少拳,可悉陵累得再也打不動了,才發現老虎已經七竅流血,死了。可悉陵把這頭老虎獻給了拓跋燾。
然而,拓跋燾沒有過分稱贊他,而是說道:“我們本來很有機會逃走,不跟老虎糾纏,實在走不了,就大家一起上,也可以輕而易舉地置老虎于死地,可你偏要徒手和老虎單打獨斗,你的勇氣和忠心確實超人一等,但這些應該用來造福國家,而不應該浪費在這種不必要的搏斗上。萬一你出了差池,豈不是太可惜了嗎?”
拓跋燾的話很有道理,可悉陵的行為表面上看似乎勇猛無比,其實不過是逞匹夫之勇,并不值得人們大力推崇。
“勇敢”雖是優點,但是不能為了“出風頭”或一時痛快而冒不必要的風險;否則,只能算是逞“匹夫之勇”。
上一篇:勤奮有度,勞逸結合
下一篇:君子應以“義”為上,見“義”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