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奮有度,勞逸結合
勤奮,是一種精神狀態,是求知的動力。凡是學有所長的人,大都懂得一些勤奮得真知的道理。勤奮固然是人們做事所必需的,但是勤奮也要得法,要注意不損害健康。
任何事物都有個限度,超越這個限度,就會走向反面。勤奮也是如此,一個人如果雖勤奮卻不得法,或勤奮過度了,即使他能學到知識,也會把自己的身體搞垮。孔子認為,顏回是個“勤奮好學”的“不惰者”,他與孔子“言終日”而不休息,為人也很聰明,能“聞一而知十”。但顏回的身體很虛弱,才29歲頭發就都白了,到了31歲他就“不幸短命死矣”,因此沒有留下什么著述。這實在是很可惜。
唐朝最著名的文學家韓愈說自己:“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發蒼蒼,而齒牙動搖。”可見,“物到極時終必反”。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因此,一味的勤奮并不可取,勤奮的人應該學會適當地放松和休息。這是人之用腦規律的需要,也是經過科學試驗證實的。
有位心理學家做過這樣的試驗:他把智力和學習水平都非常相似的學生分成兩組,讓他們記憶同樣難度的單詞,等他們記熟之后,讓一組學生休息五分鐘,讓另一組學生繼續用腦思考別的難題,然后再讓他們同時默寫單詞。結果,休息過的一組學生的默寫成績比沒有休息過的一組學生的成績要高出28%。
許多勤奮的人都很注意休息、強身健體,這樣才能使他們自己在增長知識的同時擁有健康的體魄,從而為日后更好的學習打下基礎。孔子身通六藝,是他所在那個時代最了不起的學者,而且他的身體很好,是個有名的“大力士”,《列子》和《淮南子》兩書中說孔子能力舉城關門閘,能疾跑追逐野兔。孔子教育學生,其中有射箭和駕兵車的項目。孔子終年70余歲,這在古代是超過了“古稀之年”的。宋朝著名的愛國詩人陸游,從少年時代起,不僅發奮刻苦讀書,而且特別愛好舞劍,經常與友人“倚松論劍”,他還寫下了“少年學劍白猿翁,曾破浮生十歲功”的詩句。陸游活了85歲,寫詩9000多首,成為我國自古以來最多產的詩人之一。俄國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酷愛體育,67歲時還被選為俄國自行車俱樂部的名譽主席。他有時寫作累了,還到廠房里去干些力氣活,使自己忘記疲勞。托爾斯泰終年82歲,他常說:“一個埋頭腦力勞動的人,如果不經常活動四肢,那是一件極其痛苦的事!”愛因斯坦任教荷蘭萊頓大學時,已是中年,他在緊張的勞動之余,還不時和他的同道埃倫菲斯特一起演奏名曲,用音樂洗刷他們頭腦的疲勞。無產階級的革命導師馬克思、恩格斯一生十分注意鍛煉身體,據《偉人與體育》一書介紹,他們都很喜歡游泳、劃船、擊劍、漫游、旅行等。
現代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人的壓力也越來越大。越是這樣,人們越應該時刻提醒自己注意科學用腦,做到勞逸結合,加強體育鍛煉,在勤奮的同時注意休息,這才是長久之計。
上一篇:克服本能沖動,注重自律
下一篇:匹夫之勇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