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芙蓉哥哥”:
異裝癖
以“不漂亮,毋寧死”為宗旨,且素有“時尚圣經”之稱的《Vogue》雜志,其法國版竟然在一期的雜志封面上刊登了一個長著一圈濃密大胡子卻身著女裝、長相疑似“猿人”的家伙。這是自砸招牌還是又一位西方“芙蓉哥哥”?
其實,這位雌雄莫辨的“美人”,就是被譽為“時尚妖男”的Andrew。他巧妙地玩轉著性別界線:他有結實的肌肉,又有一雙讓女人嫉妒到死的超長美腿!他保持著黑猩猩般的胡子,又只以女裝亮相!他愛穿小熱褲、卡弗坦長袍,踏超高的高跟鞋、系腰帶,花哨艷麗,打扮出20世紀60年代時髦嬉皮又混合著70年代黑人電影元素的風格。但是,這個妖艷的“猿人”就是不承認自己是易裝癖或變裝皇后,也拒絕接受任何性別劃分的局限,聲稱對于他,每時每刻在任何地方都是表演。所以,現在,他被稱為“表演藝術家”……
在“Ta時代”里,帥氣的女性,美麗的男性,性別界限似乎正在受到某種挑戰。異裝癖又稱異性裝扮癖,是指通過穿著異性服裝而得到性興奮的一種性變態形式。異裝癖以男性見多,因為女性著男裝現在已經常見,尤其在西方社會還很流行,故并不視為異常行為。當然,這種公開的“異裝癖”或是為了吸引人眼球,滿足自己的“被觀賞欲”,或是因為個性實在是太“特殊”。那么,如果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認識這種“異裝癖”,我們該怎樣解釋這種“性別曖昧”呢?他們又有哪些行為特征呢?
異裝癖者開始時一般只在自己的房間中穿著異性服飾,通過鏡子自我欣賞。后來逐漸頻繁起來,甚至有些人穿著異裝入睡或出現在公眾場合。有些人則是先著部分異裝,偶爾穿一兩件女性服裝,然后逐漸增加異性衣飾的件數,直至最后全部穿著異性裝束。當他們穿著異裝時大多會體驗到平靜和舒適感,甚至有一種自認的文雅和美麗的感覺。如果不穿或被制止穿著時,則會引起他們強烈的緊張不安的情緒。
那么,為什么有些人會形成“異裝癖”呢?
有些人在幼年時,被環境影響到了自身的“性別辨認”,如父母本來想要個女孩,卻偏偏生了個男孩,或者相反。這樣,為了填補心理上的缺憾,便把孩子打扮成異性并給予更多更大的關注和愛撫。另外,還有一種情況,母親從小對兒子十分寵愛,而父親很嚴厲,那么,男孩就會在幼年將女性的特質神圣化和美化,從而造成內心對這種“神圣光環”的渴望。所以,也有許多男性異裝癖是偷用母親的化妝品、飾品、衣著。
同時,有的人對兩性關系有一種懼怕和憂患的心理。因此,有不少人在不穿異性服裝的情況下,性交出現明顯的陽痿癥狀,而穿了異性服裝則無此性功能障礙。這大概是異性裝扮解除了患者潛意識中對性活動的憂慮情緒或罪惡感的結果。
如果有為異裝癖而感到痛苦,想要改掉這種癖好的人,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異裝癖者一般會在5~14歲之間開始萌生異裝興趣,到了青春期就產生與異性裝束有關的色情幻想。因此,當發現兒童和青少年出現異裝癖苗頭時,要及時采取治療措施,鼓勵他們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多與人接觸,培養廣泛愛好,同時,培養其自信心,使其減少對自己性別期望的壓力。這樣可以控制其發展,使異常行為得到明顯的改觀。
同時,讓異裝癖者回憶童年的生活經歷,尋找他們患異裝癖的早期成因。然后究其原因向患者進行分析解釋,指出這是一種童年時性別角色受到異常限制和不良影響的結果,使其對自己的病癥及危害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再努力去控制糾正。當異裝癖者穿著異性裝扮時,可采用厭惡療法,比如用橡皮圈彈手,或者引發患者對其異裝行為及其結果的羞恥感和恐懼感,從而對異裝行為產生厭惡,進而消除這種行為。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患者的異常行為可能逐漸消失。
上一篇:花店會員卡:投機心理蒙蔽理性思考
下一篇:視而不見:認知資源有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