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靜
人們常求“靜”,尤其修行人更是要求“靜”。但什么是靜呢?人們不是以喜怒不發(fā)為靜,就是以肢體不動為靜,要不就是以氣血不動為靜。然而這并非圣哲對靜的定義,圣哲對“動靜”的定義是“順性曰靜,逆性曰動!”性當靜則靜,性當動則動,皆謂之“靜”。反之若性當動而卻強靜之,性當靜而卻強動之,皆謂之“動”。因此靜態(tài)不一定就是靜,動態(tài)也不一定就是動。
舉個例子說明吧,平時的河水緩緩地流是靜,而大雨時自然變成激流,這是水性使然,此時的激昂是合乎水性的,因此此時的奔流與激昂都是“靜”的。反之,若是下了場大雨,整條河面卻靜得像是果凍一樣一片死寂,這已逆了水應該自在奔流的性,此時的一片死寂反而稱為“動”而不是“靜”了。
再例如一臺正常的電風扇,插了電應該要動,這就是電風扇的性,這時動起來是很正常的,所以此時雖動也稱為“靜”;若是你買了一臺新的電風扇,插了電卻一動也不動,這明明是壞了它的性了,此時雖看來是靜的,但因其性已失,故此時雖靜也稱為“動”了。
經典中所說的靜是依據我們的本性。好比人身氣血運行的規(guī)律,應該是靜態(tài)還是動態(tài)呢?那是不一定的,它有時靜,有時動,它有自然的規(guī)則存在的。此時的本性當靜就靜,此時的本性當動就動,這種情況都叫靜。
好比靜坐時氣血平穩(wěn),就當安于那個平穩(wěn);氣血動蕩,就當安于那個動蕩。能安順于每個當下,這都叫“靜”。但若明明此時氣血自然動蕩起來,你卻不斷地深呼吸想要把它壓平,就算最后真的讓你給壓平了,但這種違逆氣血的作為卻叫“動”,而不叫“靜”。
同樣的,人心在什么狀態(tài)下才是靜的呢?這也是指心處于該有的自然規(guī)律而言的。“心”可以思考、可以計劃、可以謀略、可以感覺,這都屬于“心”的自然功能之一。因此如果心順著它應有的功能來運作、來思考、來感覺,那是動還是靜——是“靜”的!若是心本有這些功能,而你卻想盡任何辦法要叫它都停下來,那是靜還是動——是“動”了!或是心中的能量流動本來沒有好壞的意義,而你卻在心中能量起伏時,攀附貪嗔好惡的意義,那是動還是靜呢——那就叫“仁者心動”了!
總之,最高的修為要是一切依乎本性,不要一點人為造作,才能得到本性的最圓滿顯現。因此道家提倡“無為”,而儒家提倡“率性”,這都是“靜”的最佳表現。
上一篇:功德
下一篇:君子遠庖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