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好自己的職場圈子
經營好你的職場圈,對于你的將來非常重要。那么,什么是職場圈呢?它包括同事圈、上司圈、下屬圈和客戶圈,面對不同的人,經營方法也不一樣。
經營同事圈子,保持彼此的尊重
贏取人心對事業發展有很大幫助,一個公司的制度無論有多完善,也需要各同事之間的配合。同事每天朝夕相處,良好的工作氛圍可讓人更安心專注地投入工作;同事間和睦融洽,上下一心,可直接推動工作的進展。怎樣與同事相處?要把握以下幾點。
(1)合作和分享。
多聽取和接受別人的意見,學會與別人分享看法,這樣可以讓你獲得眾人的接納和支持。
(2)學會微笑。
不管是做保潔的阿姨、新入職人員還是經理老板,碰面時能給以溫暖友善的笑容,必能贏取別人的好感。如果年長的同事把你當孩子看待,年輕的視你為大姐,擁有這樣親和的人事關系,你工作起來一定更加順利。
(3)善解人意。
下雨同事沒帶傘你等他一起走,你順道給他買了他工作需要的參考資料,這些都是舉手之勞,何樂而不為?以善良的心對待別人,在公司你永遠不會陷于孤立無援之境。
(4)有自己的原則而不固執。
誠懇待人,虛偽的人早晚會被識破。處事要靈活,還要有原則。不可固執,懂得在適當時采納別人的意見;不可萬事躬迎,這樣會給人懦弱、無主見,能力不足之感。
(5)不可太嚴厲,也不可過于隨意。
盡管有時你態度嚴厲只是為把工作做好,但在別人看來那卻是刻薄的表現。平日跟同事連招呼也不愿意打,只是在共同完成任務、開會或交待工作時才接觸,這樣的人又怎會擁有好人緣?不過,同事關系畢竟是微妙的,也不能認為相互很熟悉就可以隨隨便便,不拘小節,失去恭敬。
(6)勿阿諛奉承。
只懂奉迎上司一定犯“眾惡”。完全不把同事放在眼里,苛待同事下屬,無疑是在四處樹敵。
(7)不搞小圈子。
同每一位同事保持友好關系,但也要保持適當距離。盡可能跟不同的人打交道,不要被卷入幫派小圈子,這樣會縮窄你的人際網絡;避免牽涉入辦公室政治或斗爭,不搬事弄非,這樣自能獲取別人的信任。
經營上司圈,要學會了解上司的特點
即使你再熱愛你的那份工作,倘若不能與上司愉快共事,恐怕美夢就要變噩夢。怎樣與上司相處呢?這就根據上司的個人特點來行事。
先要了解上司的核心價值觀。
核心價值觀往往不太能妥協、不易改變,往往最容易引爆人的情緒。例如有的上司在意守時,有人遲到,他就會氣憤難當;有的上司注重效率,因此一旦你支支吾吾,他就可能動怒。此外,有的上司重勤儉,有人重誠實。
要多注意同事特別是老員工說的有關方面的信息,培養敏銳的觀察力,并據此來調整自己的工作態度以為配合。
其次,要洞察上司的情緒反應。
每個人都有固定的情緒處理模式,每次發作時的過程也都差不多。比如,你的老板習慣熬夜,所以早上大腦往往不夠靈光,如果這時去跟他討論難啃的工作,就容易惹來一頓臭罵,其實你可以熬一下,午餐過后他心情好了,再去敲門。
因此,要在與上司的接觸中不斷體會:什么事會讓他高興?什么事會惹他生氣?什么事又會對他產生壓力呢?當他出現異常的情緒時,他通常的處理模式為何?
一旦能夠掌握上司的情緒反應后,下次你就會知道該怎樣避開臺風尾,并采取更好的溝通方式,以免讓對方的情緒雪上加霜。
第三,要掌握上司的溝通模式。
每個人最習慣的溝通方式各有不同,要不斷掌握到與上司溝通的最佳管道,以防有溝無通。溝通模式大致可以分成三類:
視覺型:這類型說話者語速快,常用視覺詞匯,例如“看不出來……”等。他們更愿意閱讀書面數據,跟他溝通工作時,口頭溝通效果往往不明顯,最好帶上一份書面報告。此外,也要學著加快你的語速來配合對方。
聽覺型:此類人說話語速適中,溫和有條理,喜歡用“聽起來”等字眼,例如“這個建議聽起來不錯!”等,與這樣的上司溝通,要學會用簡明扼要、條理清晰的口頭方式,效果會不錯。
感覺型:說話語速慢,喜歡用“感覺”等字眼。同感覺型的上司溝通,要懂得營造情緒氣氛,要注意察言觀色的。話慢慢說,感覺對味了,事情就會輕松搞定。
如果你不太有把握上司是哪一類型,不妨直接開口問:請問您比較希望我做口頭報告、還是書面報告呢?
此外,上司的興趣愛好、對自己的工作期望等,你也要多加了解。能掌握住以上幾項重點,與上司相處起來一定會愉快很多!
經營下屬圈,要以誠相待
上司對待下屬,要做到以心換心。最受下屬歡迎的上司是能理解他們、關心他們、幫助他們的上司,這樣的上司會得到下屬的愛戴,公司上下一心,形成強大的凝聚力。
上司如果從心底里尊重下屬,看重下屬,下屬自然會心悅誠服,賣力工作。
有一家企業新開業。一天,各部門接到電話,下班之后在貴賓廳召開員工大會。有些人感到很納悶,為什么放著會議室不去,而是去貴賓廳開會。
當全廠員工陸陸續續地走進貴賓廳時,眼前的一切使他們感到意外,只見每張桌子上都擺滿了水果、飲料。一名60歲的老警衛,看到后,以為走錯了地方,正要離開時正好碰上了老板。老板見他要走,畢恭畢敬地把他請了回來。
老板走上講臺,恭恭敬敬地向大家行禮,說:“今天,把大伙召集起來,同大家開一個聊天會。大家可以暢所欲言。提問題,講困難,說工廠的、家里的事都可以。”
員工們見老板如此誠懇,便積極發言,為工廠建設出謀劃策。
老警衛激動地說:“我這一輩子還是第一次開這樣的會,很激動人心啊,老板看得起我們,我們一定要看好這個家。”
此后,全廠上下一條心,大家都把工廠當自己的家一樣,做起事來賣力負責。這就是以心換心的結果。
當然,在日常相處時也有具體的規則注意:
一碗水端平。領導者要把持公平、公正。
放下你的架子,設法減少與下屬之間的這種無形的隔膜。
體諒就是融入。能體諒下屬,融入下屬圈子中,并樂意幫助下屬解決一些較煩瑣、較困難的工作。
巧用批評與贊美。不吝惜贊美,贊揚是對激情的一種鼓勵。批評要是善意的,要有針對性,要有的放矢,不能憑印象行事。
恩威并用。和下屬之間不要太過隨意,要保持一定的威嚴,指令才可以嚴格執行。
不能放棄溝通這個武器。讓問題在平和的氣氛中得以順利解決。
經營客戶圈,除了談生意外,還要會用“心”
與客戶打交道,不要只談買賣,對客戶要理解、體貼,讓買賣這個商業過程充滿“人情味”,使顧客產生一種親切感,在物質需求得到滿足的同時,精神上也得到愉悅。
美國有位叫瑪麗·凱的女士,曾敘述她買轎車的經歷和感受。她想買一輛黑白相間的轎車,就去汽車店挑選。在第一家店里,她很高興地說:今天也是她的生日,她想要買輛車來慶祝一下。可是推銷員沒有把她這句話當回事,她感覺被忽視了,轉身就走了。
進到第二家汽車店,推銷員對她十分熱情,向她詳細地介紹各種型號汽車的性能與價格。瑪麗·凱又提起今天是她的生日,這位推銷員請她稍候一會兒,15分鐘后,一位秘書拿來一束鮮花,這位推銷員雙手將鮮花送到她手里,并誠懇地祝她生日快樂。當時,瑪麗·凱感動萬分,覺得那束鮮花的價值簡直超過了百萬美元!于是,她很開心地購買了那位推銷員向她推薦的一輛黃色轎車,而放棄了購買黑白相間轎車的打算。這位推銷員就是后來被吉尼斯世界紀錄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的美國汽車銷售大王——喬·吉拉德。
一束鮮花成了溝通買賣雙方心靈的橋梁,使商店里充滿了友善和溫馨的氣息。更有趣的是,從此只要有朋友想買車子,瑪麗·凱都會推薦他們到這里來買,多少年后當喬·吉拉德整理他的客戶記錄時,發現有不少客戶的源頭在瑪麗·凱女士那里。
我們應該用心對待每一位客戶。喬·吉拉德曾提出著名的250定律。他認為在每位顧客的背后,都大約站著250個人,這是與他關系比較親近的人:同事、鄰居、親戚、朋友。如果一個推銷員在年初的一個星期里見到50個人,其中只要有兩個顧客對他的態度感到不愉快,到了年底,由于連鎖影響就可能有5000個人不愿意和這個推銷員打交道,他們都會口耳相處一件事:不要跟這位推銷員做生意。而如果你贏得了一位顧客的好感,就意味著贏得了250個人的好感。
人與人之間的聯絡是以一種幾何級數來擴張的。每一位客戶背后都有許多親朋好友,而這些親朋好友又有一定數目的親友,用心對待每一位客戶,對于你客戶群體的擴展具有很大意義。
以上列舉的幾種是最常見的職場圈子,當然還有其他關系的圈子,這里就不再贅述。
職場圈從來都錯綜復雜,建立以自己為中心的職業圈,不同圈子之間可能相互獨立,也可能相互聯系。游刃有余地適應各種圈子的游戲規則和人際關系,那么圈子帶來的則工作內高效和工作之外的愉悅。
第九節 組建你的親友圈子
人際交往的實質是什么?可以說就是利益交換,——當然,還可以叫做雙贏,這和人要吃飯、雞要啄米一樣簡單。中國人大多崇尚“君子之交淡如水”,往往很多人都忌諱將利益和朋友聯系起來,以為如果承認了利益是友誼的前提,就會被貼上“勢利”的標簽。
其實,不得不承認,我們大部分朋友都是在謀取共同利益的過程中結交的,利益越一致,關系越深厚。盡管人與人之間有各種矛盾,但利益的凝聚力會使雙方去磨合、修復,自動尋求平衡。
一個人要交些什么樣的朋友呢?不妨這樣告訴你,三教九流的朋友都可以交,只要不違反大的原則。談得來,交得上,就好像十八般兵刃,到時候不定就用上了哪般。
胡雪巖喜歡交朋友,官場上的、商場上的、洋場上的,黑白兩道上,三教九流中,無所不交,無處不友。在他的朋友中有個叫劉不才的。在別人眼里,此人絕對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敗家子,嗜賭如命,家傳的一個規模不錯的藥店被他輸得精光。但胡雪巖看到的卻是他的另一面:第一,他賭得再狠,手上的幾張祖傳秘方卻決不會當賭注押上,這說明他心里存著振興家業的念頭;第二,雖然吃喝嫖賭樣樣都來,但是絕不抽大煙,這說明他還沒有墮落到自暴自棄的地步。就憑著這兩點,胡雪巖不但看出劉不才有本事,還覺得他有志氣:“人雖然爛污,只要不抽鴉片,就不是無可救藥”,“他會玩便是用得著的地方。”于是,胡雪巖讓他充當了一名特殊的“清客”,專門培養他,用來和達官闊少打交道。劉不才后來果然不負眾望,成長為胡雪巖手下一名得力干將。
人與人的價值取向、生活方式、性格愛好可能不同,但這并不妨礙他們建立朋友關系。好的朋友尤如資本金,對我們來說是多多益善。那么,如何交朋友呢?
一是要真心,虛情假意交來的只能是同樣性質的友誼。
二是要有時間去“泡”。我們不妨引用時下流行語:“工作是干出來的,鈔票是掙出來的,友誼是泡出來的。”有了意向相對一致的圈子,經常發起或組織在圈子里的各種社會活動,然后,朋友又會帶來朋友,彼此那么一“泡”,又會結識更多的朋友。
三要大度,懂得付出。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沒有足夠的氣量和胸懷,交不到知心朋友。圈子的建設,組織各類活動,都需要有人奉獻精力、時間、金錢,那些凡事不出力,喜歡吃現成飯的人很難獲得圈子里大多數人的尊重。只有你懂得奉獻,具備容人之量,才能使朋友由衷地尊敬和擁護你。
另外,想擁有牢固有效的人際關系網還要重視三個基本圈子。
走活你的親戚圈子。
許多圈子是慢慢建立的,但親屬圈卻幾乎是與生俱來的,一降生就意味著加入了這個圈子。
親屬圈這個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圈子,因其自然屬性而具有相對的牢固性。在過去十分注重宗族關系的年代里,一個人的崛起往往伴隨著的是一個家族的隨之崛起。比如,曾國藩得勢,曾家也因此成為了權傾一時的名門望族。
當然,還有一些人并沒有得力的親屬關系,但他們卻懂得攀親。比如,東來順的創始人丁德山原是一介平民,毫無政治背景,但他卻十分乖巧,懂得利用官僚的權勢來達到目的。他認了宮中一個有權勢的魏姓太監做干爹,因此能在北京東安市場后占一塊空地搭棚做生意,也因為有了這一把保護傘,說話辦事硬氣了,生意越做越大。
其實,即使在宗族觀念逐漸淡化的今天,裙帶關系網仍然在政治或商業關系中占據一角。利用親屬圈子去做一些違法亂紀之事,當然是應以為恥的,但如果能在法律、道德允許的范圍內,讓親屬圈子為你的發展提供助力,這也是無可厚非的。不過,這也有一個前提,就是親戚再親也得走動,互相疏遠得罪的后果往往比之陌生人還要陌生。
重視你的同學圈子。
同學是一種重要的資源,研究成功者的案例,我們不難發現幾乎每個成功者身后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其同學的身影,有的是少年時代的,有的是大學時代的,還有各種成人班如進修班、研修班的同學。
從經濟學角度看,只要能給人帶來效用的都是人生的財富。金錢能給人帶來效用,但還有許多東西,譬如愛情、友情、親情都能帶來效用,有時甚至高于金錢的效用。而同學之情,因為純真,因為曾經傾注的激情,因為是理想種子最初萌芽的見證,因為曾在共同的砥礪中共同成長,所以顯得格外珍貴。
同學是具有共同知識、共同文化、共同背景的一群人;在這個相互競爭的世界,這是一種稀缺的、難得的人際網絡,因此也最有可能成為同舟共濟的命運共同體,成為事業上互相幫助的加油站。
今天的“同學會”、“校友會”盛極一時,可以說這是源于商業時代合作博弈的強大需求。例如,某位同學有困難,同學都伸手支援,但送物送錢未必是最好的幫助,遞個信息,介紹個關系,給個機會也許更為實惠。
現在我們可以看到林林總總的商學院,從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到哈佛商學院。在看重商學院教學實力、功課實用性、文憑號召力的同時,也許其中遍布的商界關系網,比其他更讓人感到驚喜吧。
同學圈子這個無形資產具有巨大的效用,這個圈子的力量是不可小覷的。
組建你的同鄉圈子。
當今社會人口流動性很大,很多人都離開家鄉,去異地謀生或求學。剛進入一個陌生環境,拓展人脈網絡有些難度,這時就不妨從同鄉關系入手,打開局面。
中國人有著強烈的鄉土觀念,其表現之一就是對同鄉人有一種天生的熱情,尤其是在異地之時,這種同鄉感情就愈發強烈。
大學里經常見到有某地學生組織有同鄉會性質的“聯誼會”,有人覺得這些人落后狹隘,后來發現有些教師也參與其中,更覺不可思議。但后來事實證明,他們那“抱成團”的宗旨確實給大多數同鄉帶來“實惠”,解決了不少難題。再后來,這種同鄉會性質的團體幾乎到處可見。它的形式雖是松散的,但“親不親,故鄉人”,這種同鄉觀念有一定的凝聚力,它要求成員在“對外”上保持一致性,對內互相提攜,互相幫助,抵御困難和外來的威脅。
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兩大商幫——晉商和徽商,不管走到哪兒,都是老鄉成群結伙。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幾乎所有商業繁盛之地,其最惹眼、最氣派的建筑不是徽商會館,就是晉商會館。會館者,老鄉交游約會之館也。正是同鄉間互為犄角,互相支援,才成就了晉商與徽商歷史上的輝煌。
如今,一個人要外出創業,老鄉眾多仍然是最有利的條件之一,近年來各地同鄉會風起云涌的原因也正在與此吧。善加利用這一圈子,對你的生活和事業一定會有所助益。
上一篇:經常運用積極的自我暗示
下一篇:經驗和資歷是職場里最大的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