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心,在于找準對方的心理
孫子云:“不戰而屈人之兵。”孫子認為,能夠百戰百勝,還不算是最高明的將帥;只有不戰而使敵人屈服,才稱得上是高明中之最高明者。同樣的道理,在交際中攻心為上:從心理上、精神上分析對方,從而瓦解對方,達到目的。攻城為下,攻心為上。攻城即是以武力去征服,當我們需要說服別人的時候,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往往會起到反作用,即便對方勉強被說服,也是在強力脅迫的情況下。所以,攻城是有副作用的,首先對方會反抗,不管是默默反抗,還是表面反抗,都會導致其心不向;其次,己方在攻城過程中,由于是硬功,難免有損傷,怒火傷身,急火攻心,事倍功半。
攻心,在于找準對方的心理,從外界入手,通過語言、行為來達到令人信服的目的,或將人打敗的目的。攻心,主要在于心,所以在盲目行動之前一定要認真分析對方的心理,以至于能夠準確“攻心”。
諸葛亮七擒孟獲這個歷史典故,真正展現了“不戰屈人之兵”的謀略。哪怕己方武力太雄厚,迫使對方戰敗,但對方心依然堅定,所謂的“信服”也只是表面上的信服,等到他日羽翼見豐,便會東山再起。但是,如果是攻心為上,則大有不同。盡管前前后后經歷七擒七放,但諸葛亮以自己的人格贏得了孟獲的甘拜下風,這就是諸葛亮一直提倡的懷柔政策。
王平雖然一生識字不過十,但是能口授作書,還能頗有意理;不曾讀過兵書,但是作戰中極善兵法謀略。他在諸葛亮去世之后,巧用“攻心計”,成功平魏延。
諸葛亮北伐去世之后,按照他的遺囑把兵權交給自己的嫡系楊儀和姜維。由于之前魏延和楊儀關系比較差,而且諸葛亮在世時,魏延一直以為自己能順利地接班蜀漢軍事,沒想到非但不能接班,還需要給這兩人斷后。魏延非常生氣,他請求費祎幫助自己奪權,后又上表楊儀造反,自己先一步班師,在路途中越想越生氣,破壞了途中棧道,最后直接在南谷口安營扎寨伏擊楊儀大軍。
楊儀知曉情況后,命令王平出戰。當前情況非常復雜,地形不利、兵力有限,后有司馬懿大軍追擊、前有魏延伏擊,王平整理思緒,當即實施兩大策略:一方面先登造勢,攻破魏延中軍,大漲士氣;另一方面先登打出自己軍心,震懾住魏延大軍軍心,再用“丞相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來反間瓦解魏延和士卒的軍心及二者的信任,使得魏延大軍被徹底弱化,全軍潰散。魏延只能接受自己和兒子等幾個人逃亡漢中的命運,而后不久魏延被楊儀指使的馬岱斬殺三族。
這次戰役王平牢牢把握“軍心”二字,先登打出自己軍心,震懾住魏延大軍軍心,再用“丞相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來反間瓦解魏延和士卒的軍心及二者的信任。致使魏延和魏延士卒均無臉面和信心作戰,大潰而逃,魏延最后也被馬岱斬殺三族。
如果想在人心叵測的現代社會中占據優勢,必須努力贏得人心。爭天下,勝敗決定在于人心向背,所以才說“得人心者得天下”。人心則包括民心、軍心、將相之心,這三者是相互聯系的,缺一不可。
生活中,我們要擅長使用攻心計,使用“攻心”的技巧來打動對方,這才是最高明的技巧。比如給對方一個好的夸贊、一個好的名聲,都會令對方心花怒放,將話說到對方的心坎上,將行為做到討人歡喜的份兒上,攻心大計自然就成了。
上一篇:擁有積極的想法,讓自己收獲快樂
下一篇:放下自己的怯懦,塑造充滿勇氣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