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 世界從來喧囂,安寧來自內心
一個小和尚想要成為一代高僧,他在佛前終日打坐。小和尚的師父看到這個情形,問小和尚:“你為何從早到晚都要打坐?”小和尚說:“因為我想成為和師父您一樣的高僧。”
師父笑道:“你如果為了成為高僧而打坐,就違背了打坐的本意。”
小和尚大驚,說:“師父經常教育我們說,打坐可以修煉一個人的清凈之心,讓人能不因外物而迷失,怎么說我違背了打坐的本意?”師父回答:“是的,打坐是為了修煉清凈之心,你現在帶著欲望打坐,如何清凈?如果心靈不能達到一種寧靜狀態,打坐不過是辛苦自己的肉體,讓內心更加混亂,最后因欲望迷失自我,何來修煉?”
什么是高僧?內心清凈、知曉世情,這樣的僧人即使生活在鬧市之中,也不會損害他的修為。相反,因為看透的事情更多,反倒讓他更加超脫。小和尚打坐是為了讓自己內心能夠清凈,但帶著“成為一代高僧”這種欲念打坐,和那些懷著欲念的世俗之人并無分別。打坐的目的是清凈,有欲望只會讓內心混亂。
佛家常說清凈,清凈是指心地純潔,不為外物所擾,以及要求自己遠離侵害與煩擾。佛門弟子四大皆空,平日生活簡單,煩惱的事不多,而世俗之人每日被瑣事糾纏,想要心地清凈卻不簡單。也正是因為世俗之人很難遠離煩惱,才更有保持清凈的必要,不然如何保持內心的平靜,以應對復雜的世事?
有個脾氣不好的年輕人,經常被長輩訓斥,有一天爺爺對他說:“遲靜禪師是我多年的朋友,也許他能讓你改一改這種躁脾氣。你現在就帶著我的書信去廟里找他!”
年輕人日夜兼程,終于到了遲靜禪師的寺院,將爺爺的信送上。遲靜禪師看了之后,并沒有勸導年輕人,而是讓他進入一個屋子,“咔嚓”一聲把屋子上了鎖。屋子里沒燈,沒窗戶,只有一張床,一扇緊閉的門,年輕人大叫:“這里是什么地方?你要做什么?”
遲靜禪師沒有理會年輕人的怒罵,只讓寺里的小和尚一日三次給年輕人從門下的小孔里送飯。年輕人罵不絕口,沒有人理會他。
過了幾天,遲靜禪師問年輕人:“你在生氣嗎?”年輕人說:“我當然生氣!我真是個傻瓜,竟然跑到你這里來找罪受!”遲靜禪師說:“你連自己都不能諒解,更不能指望你體諒別人,算了,你繼續待在屋子里吧。”
又過了幾天,年輕人終于不罵了,遲靜禪師說:“你怎么不罵了?”年輕人說:“罵有什么用,就算罵得再用力,我還是只能被關在這個黑屋子里。而你們這些人整年都在寺廟里,卻能心平氣和,我想是因為你們心中本來就沒有怒火,才能成為禪師吧?”
遲靜禪師吩咐小和尚打開了門,對他說:“恭喜施主,你已經悟了。心平氣和,便無怒火產生。”
人們的心為何常常不清凈?因為經常有欲求,求之不得便經常惱怒。人生七苦常常困擾我們,就像故事中的小青年,心里煩躁,自然脾氣不好;脾氣不好,不論遇到什么事都不能保持一份平常心,動輒叫嚷。直到被禪師關了幾日,才明白氣惱與叫嚷除了讓自己更加不忿,沒有任何用處,年輕人體悟到的道理,就是心靈對事物的“拆開”。
世間有沒有凈土?顯然沒有,桃花源只存在于陶淵明筆下,迄今還沒有被發現。但我們也大多有過這樣的感覺:在某些人身邊,會發現他對一切都有善意,不論遇到什么都能看通,很少與人爭執。這時候,我們不禁認為這個人的心就是一方凈土,因為他沒有功利性。
凈土存在于每個人心中,對待自己的心,不要懷有什么目的,功利性的東西與清凈這一主旨違背。現代社會充滿功利性,我們無法成為避世的隱者,也無須刻意追求一份清高。只要能在生活中常常調整自己,懂得陶冶性情,克制怨氣,以善意的目光看待每一件事、每一個人,自然就能不被外物所擾。此時的心態,便是清凈;此時的靈臺,便是凈土。
上一篇:與自己的不完美和解
下一篇:為他人的幸福,做力所能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