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的孩子更強大
有一天,媽媽和倩倩一起去超市里玩耍。倩倩5歲了,她原本走在媽媽的身后,沒想到走著走著,突然間迷路了。倩倩抬起頭,找不到媽媽在哪里,著急地哭起來,一邊哭一邊四處走著,嘴巴里喊著“媽媽,媽媽”。媽媽徑直朝前走著,以為倩倩始終跟著自己呢,走出去很遠,才發(fā)現(xiàn)倩倩沒在身后。媽媽嚇得腦海中一片空白,馬上四處尋找,并且求助于超市工作人員。后來,媽媽聽到廣播里喊道:“倩倩小朋友的媽媽請來超市廣播室,倩倩在廣播室等著你!”媽媽第一時間趕到廣播室,把倩倩緊緊地擁抱在懷里。倩倩也哇哇大哭:“媽媽,你是不是不要我了?”媽媽熱淚盈眶。此后,媽媽再也不敢讓倩倩離開自己半步。一年之后,倩倩升入小學,學校的生活模式和幼兒園不同,她的自理能力很差,老師經(jīng)常因為倩倩的各種問題給媽媽打電話。
也許是因為倩倩曾經(jīng)走丟過,所以媽媽對于倩倩特別關注和在乎,在對倩倩失而復得之后,媽媽更是亦步亦趨看著倩倩、目不轉睛地盯著倩倩。對于倩倩的成長而言,媽媽這樣的做法真的好嗎?很多父母誤以為,只有無微不至地照顧孩子,才能避免孩子受到傷害,實際上孩子不是小雞仔,媽媽也不是老母雞,不可能永遠庇護孩子。隨著孩子不斷成長,他們總是要離開父母的身邊,去更廣闊的天地里生存,為此父母一定要了解孩子,給予孩子更多的引導和幫助,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的獨立能力越來越強,也才能讓孩子的人生有更好的發(fā)展和成就。
獨立的孩子才更強大,獨立的孩子才有更為廣闊的人生天地。每一個父母都不希望孩子遭遇分離焦慮的困擾和折磨,為此他們盡量抽出時間陪伴在孩子身邊,給予孩子更多的安全感和妥帖的照顧。等到孩子有朝一日不得不離開父母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自己的未來變得很迷惘,對于日常生活中小小的難題也沒有辦法去消除和面對。從心理學的角度而言,獨立是孩子的本能,就像很多一歲的孩子在學會走路之后,都會自由地到處行走、探索世界一樣,他們的內(nèi)心也有不斷拓寬領地的需求。但是分離焦慮束縛了他們對于人生的探索,讓他們在遇到很多的挫折和障礙時,總是不由自主地退縮和畏懼,總是故步自封。但是兒童分離焦慮并非是不可戰(zhàn)勝的,不管是父母還是孩子,只要有意識地緩解分離焦慮,發(fā)揮自身的所有能力盡量采取正確的方式對待分離焦慮,就可以避免分離焦慮。當孩子真正感受到獨立自主的快樂,當孩子真正離開父母去擁抱自己的生活,他們就會愛上這種自由自在、獨立自主的生活狀態(tài),他們也就真正地從分離焦慮中抽身出來,成為完整的自己。
有分離焦慮的孩子一分一秒都不愿意與父母分開,哪怕是他們在高興地與其他小朋友做游戲,也要求父母必須在一旁看著。顯而易見,孩子總是要獨立。正如臺灣作家龍應臺所說的,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就是父母看著子女的身影漸行漸遠。而如果孩子始終停留在父母的身邊,他們就永遠也長不大。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主宰,都要全力以赴去駕馭生命。孩子從呱呱墜地的無知和無能,到不斷成長的發(fā)展與強大,需要漫長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父母要引導孩子,這是對于孩子最佳的幫助。記住,是引導,而不是代勞,更不是替代。因為沒有人可以代替孩子去成長,不管成長的道路是順利平坦,還是充滿崎嶇,孩子只能依靠自己去走完。
上一篇:水到渠成,凡事不可操之過急
下一篇:獨辟蹊徑,無阻無礙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