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人能夠一直幸福:
享受快樂的時間是遞減的
無論是幸福還是痛苦,我們都不要過分地沉溺在其中,世界上沒有永恒的東西,我們真正的快樂是永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懷。事實上,幸福之所以打了折扣,并不是幸福真的減少了,而是由于我們內心起了變化。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就是幸福遞減定律,指人們從獲得的物品中所得到的滿足和幸福感,會隨著所獲得的物品的增多而減少。
我們在生活中遇到過這樣的情況:人在很窮的時候,總覺得有錢才是幸福;但真到成了富翁的時候,再被問及什么是幸福,他往往會說平平淡淡才是真。
正如幸福遞減定律所闡釋的,人在處于較差的狀態下,為一點微不足道的事情都可能興奮不已;而當所處的環境漸漸變得優越時,人的要求、欲望等就會隨之提升。所以,當我們感覺不到幸福的時候,可能幸福依然在我們的周圍,只是我們自己的內心失去了對它的敏感。
一個國王帶領軍隊去打仗,結果全軍覆沒。他為了躲避追兵,在山溝里藏了兩天兩夜,期間粒米未食、滴水未進。后來,他遇到一位砍柴的老人,老人見他可憐,就送給他一個用玉米和干白菜做的菜團子。饑寒交迫的他狼吞虎咽地就把菜團子吃光了,當時他覺得這是全天下最好吃的東西。于是,他問老人如此美味的食物叫什么,老人說叫“饑餓”。
后來,國王回到王宮,下令膳食房按他的描述做“饑餓”,可是怎么做也沒有原來的味道。為此,他派人千方百計找來了那個會做“饑餓”的老人。誰料,當老人給他帶來一籃子“饑餓”時,他卻怎么也找不到當初那種美味的感覺了。
不難看出,國王在山珍海味的包圍下,是再難體驗饑餓時,食物帶來的幸福感了。可見,幸福不過是人們的一種感覺,這種感覺是靈活多變的,同一個人對同一種事物,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不同的環境,會有完全不同的感覺。
我們應學會用心體會生活,感受生活中點滴的幸福。要知道,生活本身就是一種禮物,如果我們抱怨食物不夠美味,請想想那些食不果腹的人,跟他們比,難道我們不幸福嗎?如果我們抱怨工作不順、乏味,請想想那些仍為尋找工作而四處奔波的求職者,跟他們比,難道我們不幸福嗎?如果我們抱怨愛人不夠浪漫,請想想那些還在為沒有結束單身生活而向上帝禱告的人,跟他們比,難道我們不幸福嗎?如果我們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夠聰明,請想想那些渴求骨肉卻不能生育的人們,跟他們比,難道我們不幸福嗎?
同樣的道理,我們也可以得知,既然幸福感可以隨著時間而逐漸消退,那么,痛苦感也可以隨著時間逐漸消退。也就是說,我們常說的“時間能夠撫平一切”并不是爛俗的鬼話,而是有一定的科學原理。
所以,幸福隨著追求而來,隨著希望而來,隨著需要而來;而痛苦會隨著挫折而來,隨著失望而來,隨著欲望而來,但它們都會隨著客觀條件的變化,像過客一樣匆匆而逝,不會永遠停留在某時、某處。既然如此,那不斷追求幸福和可能沉溺痛苦的我們,又該怎么辦呢?
幸福和痛苦都是相對的,當我們意識到幸福會逐漸消失的時候,我們就要懂得去創造更多的幸福;當我們意識到痛苦也會逐漸退潮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盡量平息內心的波濤,讓自己盡快走出心理誤區。
上一篇:漢密爾頓荒地的命名:具體化讓人記憶清晰
下一篇:沒有功勞就別提苦勞:別讓資源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