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愛我家》到《愛情公寓》:
從眾心理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總是表現得人云亦云、隨大流、沒有主見,不能保持清醒的頭腦,從自己的實際出發去處理問題。
一名叫惠玲的下崗女工,已經失業很多年了,她總是臉色憔悴,顯得身體也特別虛弱。她大學畢業后進入一家薪酬很高的公司,由于能力突出,本來可以很快升職,但一陣出國熱讓她隨著當時的潮流出國留學去了。等到回國熱潮的時候,她又回國發展。她開過公司,炒過股票,做過房地產,凡是熱門的事情,她一樣也沒落下。
但折騰了十幾年她卻一事無成。最后還是找親戚、托關系,才進入一家事業單位。沒想到才過幾個月,下崗大軍里就出現了她的名字。
好朋友常去開導她,有一次朋友給她帶了一張情景喜劇的影碟,說是讓她看著玩兒,內容挺好笑的。百無聊賴之中,她就開了影碟機去看。
其實,情景劇的內容并沒有多有趣,但她有時就是忍不住地笑了出來,連她自己都感到奇怪:“好像也沒什么意思,只不過每次聽到錄像里爆發出觀眾的笑聲,我就忍不住也想笑。”
從早年的《我愛我家》到現在的《愛情公寓》,情景喜劇不勝枚舉。我們總是覺得這樣的影視作品很可樂,但是,在大笑之余,我們是否注意到了一個細節——笑聲。
當然,這個笑聲不是我們自己的,卻又和我們的笑意分不開。那就是在劇情中一旦出現一個笑點或者吐槽時,就會出現一陣旁白式的笑聲,它的潛臺詞好像是“這個地方該笑了”。或許有的時候,這個情節真的很有趣,這樣我們笑就是順理成章的了。但是,當我們面對一些無聊到發悶的橋段,也會不自覺笑出來,這就讓人百思不解了。
而無論是惠玲的人生歷程還是情景喜劇中引發笑聲的配笑,其實原理都是一樣的,那就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從眾心理。看到別人做什么,我們也去做什么,這是趨利避害的一種自我保護方式。是否有人發現,配笑不是一個人的笑聲,而是一群人的笑聲。情景喜劇中的“笑”,其實頗有一種強制意義的暗示效果,它告訴我們,這個地方是一個十分有趣的情節,現在我們可以發笑了,并且,這是“大眾”認為很可笑的地方,如果我們不笑似乎有一些“出格”。于是,潛意識下我們為了迎合這種趣味,哪怕是十分無趣的橋段,我們也會笑出聲來。
有從眾心理的人是由于自己承擔的來自群體的壓力很大,當絕大多數人都做出同樣的反應時,個人就有強烈的動機去贊同群體其他成員的意見,因此這位女士拒絕了自己的感官做出的選擇,而做出了同大多數人一樣的選擇。這種心理造成的盲從行為可能帶來嚴重的后果。當個人的感覺與群體中的大多數人不一致時,個體為了使自己不被人認為“標新立異”,常常會放棄自己的看法而接受大多數人的判斷。其實這是不對的,從眾心理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
就像情景喜劇里的笑聲一樣,起到的只是引導作用,真正做出決定的還是自己。有些人懂得分辨自己人生的方向,即便是情景喜劇里的笑聲再頻繁,他也知道應該換頻道,但有人只會隨著笑聲而笑,無法分辨這是否發自內心。
在我們的生活中,從眾心理會讓一些意志薄弱者隨波逐流,虛榮心理可以說正是從眾行為的消極作用所帶來的惡化和擴展。例如,社會上流行吃喝講排場,住房講寬敞,玩樂講高檔,在生活方式上落伍的人難免遭他人譏諷,有些人便不顧自己的客觀實際,打腫臉充胖子,弄得負債累累,這完全是一種自欺欺人的做法。所以,我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面對現實,實事求是,從自己的實際出發去處理問題,擺脫從眾心理的負面效應。
上一篇:人們為何喜歡共贏的交往:吸引的回報理論
下一篇:從言行外貌看性格百態:外在反映內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