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自己
人生有一個法則:做好自己,你就會感到幸福。所以,我們做好自己就行了,不用去管他人的褒貶。
中國有句俗話:“饑則食,渴則飲,困則眠。”可是當今社會有太多太多的人饑時不食,渴時不飲,困時不眠,永遠在追求的路上。他們希望擁有越來越多的東西,盡管實際上擁有的已經夠多了,卻仍希望能得到更多,于是忘記了此時此刻的自己,忘記了自己原本純真的一顆心。
以寫《達到經濟自由的9個步驟》一書而著名的奧曼,自己買得起勞力士手表和名牌服飾,開得起豪華跑車,也能夠到私人小島度假,卻坦白承認她沒有滿足感,甚至有好友在旁她仍然感到寂寞。奧曼說:“我已經比我夢想的還要富裕,可是我還是感到莫名的悲傷、空虛和茫然。錢財居然不等于快樂!我真的不知道什么東西才能給我帶來快樂。”
像奧曼那樣,為錢奮斗了大半輩子才悟出“有錢不一定快樂”的道理的人不在少數。一個人如果肯花時間靜下心來讀讀普拉格的《快樂是嚴肅的題目》這本書,就會感悟出“活在此時此刻,擁有感恩之心是快樂的秘訣”。
誠然,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確實需要努力去奮斗,但是奮斗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很多人因為賺了太多太多的錢,忘記了生活的本質是什么。
張廷玉是清朝康熙、雍正、乾隆的三朝宰相,所謂的百年康乾盛世,與他是密不可分的!他甚至被人稱為“千古明相”。他有一首詩非常有名,流芳千古。
一次,張廷玉的家人為三尺宅基地與鄰居發生爭執,家人寫信給張廷玉,希望他出面解決。張廷玉看見家書后,給家人寫了一首詩。
千里求書為道墻,讓他三尺有何妨,
萬里長城今猶在,誰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看信后,立即讓出三尺地,鄰居了解內情后更是十分感動,隨即也后退三尺,兩家不僅和好了,還為過往行人留下了一條六尺寬的通行巷道,大大地方便了鄰里鄉親。
生命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很多人、很多事物有時會迫使我們被動地做些自己并不想做的事,“表演”一些自己并不喜歡“表演”的角色,過一種自己并不愿過的生活。那么,什么是想過的生活呢?
人生的首要目標是要想生活得幸福美好,因而多做一些對社會有益的事,多做些樂于助人、樂善好施的事,多伸出自己的雙手,多貢獻出自己的綿薄之力,多造福社會才是有意義的。
西方哲學家卡西爾在《人論》中有一句話:“認識自我乃是哲學家探究的最高目標。”可見,人生最基本的首要任務就是認識自己。
有位僧人問緣觀禪師:“怎樣才是認識了自我?”緣觀禪師答道:“寰中天子,塞外將軍。”這句話的意思是人要做如主宰世間的皇帝,又要做“君命有所不受”的邊塞將軍。也就是說,在任何環境下正確認識自我非常重要。
宋朝大禪師大慧禪師的門下,有個名叫道謙的和尚。有一回,道謙聽說師父大慧禪師要差遣他出遠門辦件事。他自忖參禪20年,至今還沒有入門,而這次外出約需半年之久,參禪這件大事肯定是要荒廢的了,想到這里道謙心頭頓時悶悶不樂起來。
另一位宗元和尚知道了道謙的苦惱,便安慰他說:“我陪你一起去吧,我將盡我的所能來幫助你。”
于是,他們一起上路了。餐風飲露,朝行夜宿,可宗元一直閉口不談佛理禪悟的事。一天晚上,失望的道謙流著眼淚請求宗元幫他解決禪悟的奧秘。宗元卻對他說:“我能幫你的事盡量幫你,但有些事是誰也無法幫助你的,這幾件事必須你自己做。”
道謙問是哪幾件事,宗元回答說:“當你肚餓或口渴的時候,我不能代替你填飽你的肚子,你必得自己吃,自己喝。還有除了你自己以外,誰也不能馱著你的身子在路上走。”
奇怪,就是這幾句淺顯道理,卻猛地打開了道謙的心扉,他醒悟過來了。
這時候,宗元告訴道謙,自己的任務已經完成,再陪他走下去,已沒有什么意義了。于是,他們第二天分道揚鑣,道謙自信地踏上了行程。
半年以后,道謙辦事完畢,回到寺廟復命,在半山亭遇見了師父大慧禪師,大慧欣喜地對僧徒們說:“這個人(道謙)連骨頭都換了。”
想當初,道謙處處依賴師父,患得患失,以為離開了師父就不能參禪了,結果遲遲難以開悟。后來在宗元的啟發下,發現了“自我”,認識到一個人從根本上來說靠的是“自悟自證”,這時候,他才開始走上了“悟禪之道”。所以說,一個人一旦真正認識了自我,他的潛能就會充分發揮出來,他的氣質、精神面貌就會煥然一新,也就是脫胎換骨了。
做好自己,讓生活美好、生活幸福的金鑰匙不在別人手里,就在自己手中。一個人了解自己比了解別人更困難,尤其忌盲目自大自尊,忌驕傲無知,忌一味自暴自棄,忌消極悲觀。
學會認識自己、欣賞自己非常重要。一個人喜歡自己是孤芳自賞,是唯我獨尊,是自我陶醉,是盲目自大,是故步自封,這種說法不對。真正的喜歡自己需要擁有健康的辨識心理,正確對待自己的是與非,在面對挫折時不氣餒,在誘惑面前要有底線,既不為外界的誘惑而丟失自我,也不為一時的挫折而否定自我,要做命運的主人。
李叔同先生曾經寫過一首小詩《斷句》,詩中有這樣一句,“人生猶似西山日,富貴總如草上霜”,他把功名富貴比喻成草上之霜。草上之霜是什么樣的?潔白如玉,然而,草上之霜畢竟不能久長,轉眼之間即化而為水。
很多人認為幸福就得有錢財。是的,有錢財可以買到“婚姻”,卻買不到愛情;可以買到“藥物”,卻買不到健康;可以買到“美食”,卻買不到食欲;可以買到“床位”,卻買不到睡眠;可以買到“珠寶”,卻買不到美麗;可以買到“書籍”,卻買不到智慧;可以買到“伙伴”,卻買不到朋友;可以買到“服從”,卻買不到忠誠;可以買到“財富”,卻買不到幸福。所以,有錢財并不能完全代表幸福,但是沒有錢財也是萬萬不能的,因為它是人類社會交換商品的一種貨幣,可以使人的生活更加便捷、更加豐富多彩。所以,幸福到底是什么,是要人辯證來看待的,而這一切,離不開正確認識自己。
從前有兩個兄弟,他們自幼失去父母,兄弟倆相依為命,家境十分貧寒。他們倆起早貪黑,以打柴為生,生活十分辛苦。但他們從來都不抱怨,而是一天到晚忙個不停。生活中,哥哥照顧弟弟,弟弟心疼哥哥。二人生活雖然艱苦,但日子過得還算舒心。
觀世音菩薩得知他們二人的情況,決心去幫他們一把。一天清早,兄弟倆還未起床,菩薩便來到了他們的夢中,對兄弟倆說:“在遠方有一座太陽山,山上堆滿了黃燦燦的金子,你們可以前去拾取。不過一路上有很多艱難險阻,你們可要小心!另外,太陽山溫度很高,你們只能在太陽未出來之前拾取黃金,否則等到太陽出來了,你們就會被燒死。”菩薩說完就不見了。
兄弟二人從睡夢中醒來,心中很是興奮。他們商量了一下,便啟程趕往太陽山。一路上,有時遇到毒蛇猛獸,有時遇到狼蟲虎豹,有時狂風大作,有時電閃雷鳴,但兄弟倆都能團結一致,最終戰勝了各種艱難險阻,來到了太陽山。這時太陽還沒有出來,“啊!漫山遍野的黃金,晃得我眼睛都睜不開了。”弟弟一臉的興奮,顯然沒有了長途跋涉的困頓與疲憊。哥哥看到后只是淡淡地笑了笑。
哥哥從山上撿了一塊大金子裝在了口袋里,不再撿了。弟弟撿了一塊又一塊,就是不肯罷手,不一會兒整個袋子都裝滿了,還是不肯住手。太陽快出來了,哥哥想起了菩薩的話,說:“太陽快出來了,趕快回去吧!”弟弟卻說:“我好不容易見到這么多金子,你就讓我一次撿個夠吧!”說完他又忘我地撿了起來。哥哥只好自己下山了。
太陽出來了,太陽山的溫度也在漸漸地升高。弟弟看到了太陽,急忙背著金子往回走,可是金子實在太重了,他的步履有些蹣跚,太陽越升越高,弟弟終于倒了下去,再也沒有站起來。哥哥回到家之后,用撿到的那塊大金子作本錢,做起了生意,后來成了遠近聞名的大富翁,可弟弟卻永遠留在了太陽山上。
“人逢喜事精神爽”,這是人之常情,在所難免。但得意之時要把控得當,不可揚揚得意,不可驕傲自大。人要時刻保持著做好自己的心態,能夠抗拒物欲的誘惑,能夠抵制虛名的侵蝕。如果擁有這樣的心態,生活將會擁有更多的歡笑。所以,放棄或放下身外之物吧,因為,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一定是快樂、自在。
上一篇:你真的幸福嗎
下一篇:努力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