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的恐慌:
被“投射”的災難
電影《2012》的情節設置是——2012年12月,地球各地突然出現極其反常的氣候變化,由于這一切與已經消失的瑪雅文明里關于世界末日的預言不謀而合,根據瑪雅文明中的預言,2012年的12月21日,末日將會到來,世界將會陷入永無止境的黑暗,滔天的洪水會淹沒整個地球。全球人類的恐慌、騷亂在各地時有發生……
觀看過這部電影的人都被那驚心動魄的“真實”場景所震撼。一種悄然的恐懼感似乎也開始在人群之中流竄,讓人們總是覺得自己能夠在某些天災人禍背后看到“2012”的“偉大預言”。于是,人們震驚之余,又挖出了一系列似乎能證明“世界末日”的“真實證據”,然后,大家都恐慌著,或者說是悄無聲息地擔憂著。
于是,許多人開始猜測:汶川地震、天坑出現、日本地震,都是“2012”的前兆。有心人士甚至還用海嘯中的巨大旋渦和《2012》的場景做了對比,還有傳言黃石公園的超級火山即將噴發,美國大半國土或將被覆蓋,一群人鼓吹著世界末日就要來臨,大家應該及時行樂。
我們會按照以往所積累的經驗和認知推斷出“2012”的災難性后果,即我們會在腦中自行預測世界末日時的地震、火山噴發、地坑塌陷等“后果”。然而,當這種“后果”發生在現實中時,我們的腦海中就會出現這樣的因果關系:因為“世界末日會發生災難性場景”,所以“發生災難性場景的時候就有可能會出現世界末日”。當這一連串的“投射”效應出現時,我們更加肯定自己的觀點,穩固我們的“自以為正確的推論”。
可是,在這一連串的災難中,我們有沒有思考過這樣的問題:如果當初沒有“瑪雅人的預言”的廣為流傳,我們甚至不知道“2012”這回事,我們還會為世界末日憂心忡忡嗎?我們還會認為這些災難是世界末日的前兆嗎?就像當年的馬爾代夫海嘯一樣,有人在當時大肆“忽悠”著世界末日的言論嗎?
也就是說,我們腦子里有了“2012”的這支觀點“筆”,就會在觀測和判斷我們所遇到的事物的過程中,涂上這種觀點色彩。只要我們把這種想法和事件做了某種觀念上的聯系,就會無意識地自發去尋找所謂的能夠證明自己觀念的“證據”。但是,我們卻無法意識到,這種所謂的“證據”很有可能是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這就好像喜歡靈異事物的人,見到難以解釋的現象都會覺得是詭異事件。因為他的觀點、想法和觀測分析事物的方式是“靈異”的,那些“不可知的謎”就成了證明其觀點的最好證據。這可以說是人的一種投射心理,“投射”一詞在心理學上是指個人將自己的思想、態度、愿望、情緒、性格等個性特征,不自覺地反應于外界事物或者他人的一種心理作用,也就是個人的人格結構對感知、組織以及解釋環境的方式發生影響的過程。
然而,在我們的生活中,不僅只有這一個“2012”投射問題。當我們以“有色眼光”去看待別人的時候,內心狡詐的人在我們的眼中也會是圣人,天真純良的人也可能被我們誤解是壞蛋。
所以,這就要求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世界是時刻都在變化和發展的,如果用“刻舟求劍”的辦法處理問題就會落后,甚至鬧出笑話,最終導致嚴重的錯誤。其次,要多方位、多角度地觀察社會。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只有觀察多了,才有可能比較全面地對事物進行認識。再次,以客觀的眼光來看待人和事,不要以自己的初步判定和刻板印象來分析他們。這就要求我們在評價人或事的時候,要有大系統思維觀,切忌單線條或者直線思維,要考慮事情的原因和結果的多樣性、復雜性,而不是“一個事物、一種現象、一個結果”,要建立多原因、多結果論。
上一篇:透露相似點,暗示我們是同樣的人
下一篇:“你愛我哪一點”:喜歡一個人需要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