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正向意念:潛意識不會處理否定性的字眼
試著對比下面的兩組說法,體會兩者帶來的不同感受:
·第一組
(1)你今天必須打100個電話,否則不能下班!必須完成!
(2)你今天要打100個電話,說不定可以給自己帶來幾個訂單,這樣的話,你就有更多的收入,可以給自己換一部心儀的手機。
·第二組
(1)你今天必須寫完報告,否則就不能上網玩游戲、聊天,做任何和網絡有關的事。
(2)你今天要完成報告,之后就可以在你喜歡的任何時間去上網、做你喜歡的事。
哪一種表達讓你覺得更舒服,更愿意采取積極的行動呢?
第一種說法是懲罰式的反向激勵,它會給人造成緊迫感和恐懼感,壓力劇增,人也更容易感到疲勞和厭倦。面對這樣的情形,我們的潛意識通常會用拖延的方式來緩沖疲勞與焦慮,耗損的精力不少,卻很難實現目標。
第二種說法是用正向信念的激勵,把每一份結果都添加到了激勵中,會不斷地提醒當事人:你已經做了很多有意義的事,也越來越有信心去完成剩余的事情。更重要的是,知道在完成既定任務后,能夠給自己帶來更大的享受機會,一切都變得很明朗,人也變得精力十足。
為什么正向信念的激勵,更有利于為我們增補精力,去完成既定任務或養成儀式習慣呢?這里有一條重要信息需要我們了解:潛意識不會處理否定性字眼。當你告訴自己:“千萬不要去想一頭粉紅色的大象”時,出現在腦子里的,往往就是一頭粉紅色的大象。當你告訴自己:“千萬不能碰香煙”,大腦對煙的渴望會比之前強烈很多,你會越發想要去吸煙。
為了讓體重掉得快一點,女孩T嘗試了“斷碳”的方法:早上吃兩顆雞蛋,中午吃牛肉或雞肉,晚上吃一顆蘋果或一個西紅柿。就這樣,堅持了二十幾天,果然10斤的體重離她而去,但副作用也很明顯:T變得蔫頭耷腦、郁郁寡歡,做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效率極低。
眼見著掉了10斤的體重,算是小有成就,加之單一飲食帶來的厭倦,T開始逐漸補充一些其他的食物,但依舊不敢碰碳水類的東西,將其視為減肥路上的絆腳石。短期內,她還能夠靠意志力堅持,可在40天過后,她舉手投降了。看到米飯、面包、蛋糕、糯米等食物后,T完全喪失了抵抗力,假裝用“欺騙餐”安慰自己,讓自己吞下三個粽子、一個面包、半碗米飯……T心里很清楚,人家的“欺騙餐”根本不是這樣的吃法,她是在為自己的放縱和補償心理找借口。
一頓“欺騙餐”吃完,下一頓還想吃。漸漸地,T又回到了過去那種飲食方式,減掉的那10斤肉,很快又華麗麗地回漲。這時候,T的心情非常焦躁的,一方面著急恐懼,害怕復胖;一方面悔恨自責,覺得自己太沒出息,似乎有個聲音在說:你不是一個有意志力的人,你控制不住自己,這輩子你就只能胖下去了。自暴自棄的折磨,讓T重新回到了原點。
精力錦囊
潛意識不會處理否定性字眼,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過什么樣的人生,養成什么樣的習慣,就用積極正向的意念來暗示自己。
為什么越不想發生的事(不吃碳水),往往越不受控制?我們在本書的第一部分談到過飲食對精力的影響,此處不再贅述,這里著重強調的是“潛意識不懂得處理否定性字眼,也不能分辨對錯”,如果你總是對自己說:“不能吃甜品”“不能碰米面”“不要失眠”,結果往往會事與愿違,因為潛意識只會關注“甜品”“米面”“失眠”。
了解了潛意識的特性,我們就可以把自己的愿望裝進潛意識,當它接收到這個任務后,就會自動讓我們的行為朝著這個目標前進,協助我們建立積極的儀式習慣。比如,你想培養健康飲食的習慣,那你就要讓潛意識接受這樣的信息:“我關注身體健康”“我喜歡清淡的食物”“我每頓飯吃半碗米飯”“我會越來越健美”“我享受運動的暢快”,慢慢地你會發現,糾結與擰巴變少了,做這些事情變得越發自然。
總而言之,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過什么樣的人生,養成什么樣的習慣,就用積極正向的意念來暗示自己。當你能夠描述出具體的目標,并擁有強烈的實現目標的欲望,大腦就會和潛意識接通,用潛意識來驅動行動,這比刻意調動自控力去支配行為,更節省精力,也更有效。別等了,現在就行動吧!
上一篇:有目標,人生不迷惘
下一篇:沒關系,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