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人不如靠自己——鄭板橋教子自立
鄭板橋是我國清代著名的書畫家、文學家。他的書畫書法皆享有很高的聲望,其詩、書、畫被稱為“三絕”。
鄭板橋52歲始得一子,取名小寶。為了把兒子培養成人,鄭板橋非常注意教子方法。在小寶出生后不久,鄭板橋就被調往山東去做知縣,小寶便留在家里,由妻子和弟弟鄭墨照顧。他看慣了那些富家子弟的驕奢,也擔心妻子和弟弟寵壞小寶,因此經常寫信回去詢問小寶的情況,還多次囑咐妻子和弟弟不要驕縱小寶。
小寶6歲時,鄭板橋才把一家人接到自己身邊,小寶也來到了父親身邊。自此,鄭板橋每日親自教導小寶讀書,還要求兒子每天必須背誦一定量的詩文。同時,他還常給兒子講述穿衣吃飯的艱辛,并讓兒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如洗碗、洗衣服等。
12歲后,鄭板橋又讓兒子學著用小水桶從井里挑水回來,不管天冷天熱,都要去挑,而且每次必須挑滿。
當時,山東多地災荒嚴重,鄭板橋為官一向清貧,家里也已好幾天揭不開鍋了。一天,小寶哭著說:“娘,我肚子好餓!”媽媽從灶上拿來一塊玉米窩頭塞給小寶,說:“這是昨天你爹爹節省下來的,快拿去吃吧!”
小寶高興地拿著窩頭,坐在門口吃了起來。
這時,他忽然看到一個光著腳的小女孩正站在不遠處,眼巴巴地看著他手里的窩頭。小寶馬上站起來跑過去,把自己的窩頭分給小女孩一半。后來鄭板橋知道這件事后,很高興地夸贊了小寶。
鄭板橋一直都很注重對孩子進行自立教育。在臨終前,他還給小寶留下遺言:“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漢!”這幾句遺言,既是鄭板橋的家風,也是他一直奉行的教子法則。
<<<家教家風感悟
沒有不疼愛自己孩子的父母,但疼愛不等于嬌慣溺愛。鄭板橋晚年得子,對兒子小寶的疼愛程度可想而知。但是,看慣了富貴子弟的驕奢淫逸,鄭板橋更懂得“慣子如殺子”的道理。因此,即使內心萬分疼愛兒子,他卻從不嬌慣兒子,反而想方設法鍛煉兒子的自立能力。直到臨終,仍在諄諄囑咐兒子:要自立、自強,不要依靠別人。
對比今日,有多少父母包攬了孩子的所有事務:小到吃穿、學習,大到工作、買房,父母都是傾盡全力,為的就是讓孩子舒坦。結果,越來越多的孩子長成了“高分低能兒”,獨立生活能力極差,甚至長到幾十歲了,還在啃老!這還是父母疼愛孩子的初衷嗎?
孩子總有一天要自己獨立走向社會,父母不可能讓他們依靠一輩子。如果你想讓孩子日后更好地適應社會,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成功之路,就必須從小鍛煉他們的自立能力,讓他們懂得:靠天、靠地,都不如靠自己!
1.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
要想讓孩子變得自立,就要幫助孩子告別依賴,而告別依賴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鼓勵孩子獨立地生活。要獨立地生活,就要讓孩子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孩子在面對生活中的各種事情時,只有明確了自己的責任,并勇于承擔自己的責任,才能成為一個真正靠自己的人。
鄭板橋在教育小寶時,就很注重這一點。從小寶到他身邊起,他就有意識地讓小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為自己的事負責,甚至要為家中的家務負責,比如洗衣服、洗碗等。大一些后,他又讓小寶承擔為家庭挑水的責任,增加孩子的責任心,同時也讓孩子明白:這些事都是屬于我們自己的家務事,不能依賴別人的幫忙。雖然都是一些小事,但卻可以成為鍛煉孩子自理能力的好機會,讓孩子慢慢脫離對父母的依賴。
2.把對孩子的愛藏起來一半
現在一說起培養孩子的各種生活習慣,很多父母可能都有點困惑:自己到底是懶點好還是勤快點好呢?
其實,該懶則懶,該勤則勤。手可以懶,嘴也可以懶,但心卻不能懶。少幫孩子做點,少說孩子點,但心里卻需要經常琢磨事情。當然,這樣做并不是說不去愛孩子,孩子是肯定需要父母的愛的,父母的愛也會滋潤他們健康地成長。
但是,現在很多孩子獲得的愛太多,甚至“過剩”了,所以父母不妨學會控制一下自己的愛,把對孩子的愛藏起來一半,放在心底,給孩子一些獨自克服困難的機會,讓他在不斷探究的過程中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務。只有多給孩子機會,才能讓孩子學會獨立,也才能在將來更快地適應社會,掌控自己的未來。
3.在日常生活中鍛煉孩子的決策能力
孩子要想未來不靠天、不靠地,完全靠自己,就必須具備一定的決策能力,這樣才能夠對自己的生活負責、對自己的事業負責、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要鍛煉孩子的決策能力,父母就要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將孩子當成家庭的一分子來對待,不論孩子多大,都要有意識地與孩子溝通家里的事,有時遇到麻煩還可以讓孩子跟著出謀劃策。這不僅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責任感和思考能力,對培養他的決策能力也大有幫助。如果孩子能從小就具有自己決策的能力,長大后就有可能更好地把握機會,遇事也能夠當機立斷,做出最正確的選擇。
上一篇:青春只有一次,就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生活
下一篇:順其自然,何必給自己太大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