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和對方爭論
有的女人在生活中很喜歡和別人爭論,一個問題,一個觀點,都能爭得臉紅脖子粗,大有針尖對麥芒,不爭個青紅皂白不罷休的姿態。“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其實,真正跳出來看,有必要爭論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大家普遍認為:“真理是越變越清晰的。”其實,這是完全錯誤的觀點,爭論只能會使真理和謬誤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不清。在爭論中,說不清的是誰對誰錯,能說得清的是浪費掉的時間和精力,消失掉的友誼和真誠。
有的女人或許認為,她本身要的也不是爭論的結果,而是那非要爭的面子。為了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有的女人會無所不用其極,偷換概念,以偏概全,轉移重點,避重就輕都是在爭論中常用的手段和技巧。目的不是為了獲得真理,而是為了自己的面子,為了讓對方低頭。其實,爭論是不能為你贏來面子的。要是輸了,當然你也就輸了,但是即使你勝了,你還是失敗的。為什么?如果你勝了對方,把人家駁得體無完膚或千瘡百孔,可是那又能怎樣?你也許會覺得很得意。但是對方呢?你只會讓對方覺得受到了羞辱。既然你傷了他人的自尊心,人家自然會怨恨你的勝利,而且“一個人即使口頭認輸,但心里根本不服。”
或許智者能夠告誡我們怎樣去對待爭論。
傳說孔子有一次遇到了兩個樵夫正在爭論一件事,孔子上前傾聽,兩個樵夫都爭先恐后地向孔子訴說事情的原委,他們在爭論三乘以八是二十四還是二十三。一個樵夫說是二十四,一個偏偏說是二十三。
孔子聽后,笑著對說二十四的人說:“你錯了,他是對的。”
說二十三的人笑呵呵地走了。
剩下的樵夫不服氣地對孔子說:“你是怎么回事,明明應該是二十四,這個連小孩子都知道的,你怎么說他是正確的呢。”
孔子笑著說:“既然是連小孩子都知道的事情,他卻不知道,豈不是他連小孩子都不如,你和他爭論這有意思嗎?說你錯了,對你又會有什么損失呢?你和他爭論下去不是白白浪費時間嗎?”
是啊,和一個不值得爭論的人去爭論不是在白白浪費時間嗎?用時間來做判斷,用事實去做證明不是更好的選擇嗎?
不去爭論不僅能為你贏得時間和精力,讓你去做更有意義、更有價值的事情,從而提高你的生活品質,而且,不去爭論并不代表你就是一個弱者,相反只能說明你是一個富有智慧的女人。
演員章子怡演了《藝妓回憶錄》后,不少情緒激動的網友紛紛怒罵她丟了中國人的臉,有記者問她:“你如何看待生活中出現的一些負面評論呢?”對于這樣的敏感問題,章子怡說:“在影片中,我只想把自己扮演的角色演好。大家關心的問題,我相信導演會有合適的解決方式。我覺得,一個人的成功離不開高人指點,貴人相助,小人監督,個人奮斗。當然,我說的小人是指和自己意見不一致的人。有的時候媒體把我夸上了天,有的時候也會把我貶低到地,關鍵是我不會被任何人所左右。我覺得,煩擾的形成是雙向的,一個巴掌拍不響。問題永遠在你的心,你放不下。一切都沒有什么好解釋的,我會用我的努力和實力證明給大家看。”
章子怡的回答,顯示了她的智慧和豁達,更顯示了她對待爭論的態度: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面對非議,如果她跳出來偏偏要爭個是是非非,到頭來不僅空耗了時間和精力,反倒會讓自己陷入無謂的紛爭里面,一無所獲。女人,對待生活和工作中的爭執,最好的辦法就是不爭,就是沉默。而事情過去后,你會發現,這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在工作中不爭,在婚姻中女人更不要去爭論。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你非得和自己所愛的人爭得面紅耳赤,有什么意義呢?只會徒傷了感情。男高音歌唱家杰恩·皮爾士的婚姻生活長達50年之久,有一次他透露說:“我夫人和我在很早以前就訂了一條協議,不論我們如何不滿意對方,我們都必須遵守這條協議,當一個人大吼大叫的時候,另一個人應該安靜地聽著——因為當兩個人都大吼大叫時,就毫無溝通可言了,有的只是噪聲和震動。”
那怎樣才能做到持不同意見,還能避免爭論呢?不妨按照下面說的試試看。
1.君子和而不同
這句話是孔子說的,事實上,面對不同意見,孔子為我們指明了答案,也就是不強求一致,不重復別人。只要在大目標不沖突的前提下,承認差異,包容差異,乃至尊重差異,才能化解矛盾,共存共榮。比如,一個樂隊想要演奏出和諧美妙的音樂,需要使用十幾種乃至幾十種不同的樂器,各奏其樂,各發其聲,從而匯成宏大動聽的交響樂。反之,如果樂隊里都使用同一種樂器,其單調乏味是可想而知的。再比如,用亂石砌墻、碎石鋪路,一塊塊亂石奇形怪狀,一塊塊碎石各不相同,但墻一旦砌成,風格和諧統一;路一旦鋪就,猶如一體天成。又比如,生物分雌雄,動物分公母,人類分男女,倘若世界上只有同一個性別,無法交媾,也就無法造就新的生命。我們的世界本來就是,也應當是一個“和而不同”的多樣性的世界。
所以應該記住這句話:“當兩個合作者之間總是意見一樣時,其中一人就不再需要了。”如果有些問題你沒有想到,而有人向你提出來了,你就應該向他表示衷心的感謝。
2.不要太相信你的判斷
當有人提出不同意見時,你的第一反應,也是自然反應,就是進行自衛,但是你一定要小心謹慎。你要保持一顆平常之心,并且警惕你的直覺反應。因為這種直覺可能是你最致命的錯誤,而不是最好的決策。也就是說,你通過自身的閱歷和經驗得出的結論不一定正確,所以,不要太相信自己的判斷。
3.無論對錯,先傾聽別人的意見
你應該把機會留給對方,使他可以直接與你交談。你應讓他把話說完,不要抵制,不再自衛或爭執,否則只會加深矛盾和分歧,增加溝通的障礙。
4.三思而后行
要試著問問自己下面這些問題:“反對者的意見是不是對的?或者有部分是對的?我的反應是在解決問題,還是為了自尊而不愿接受對方意見?我的反應是使反對者親近我,還是讓他們更加遠離我?我的反應是不是能夠提高別人對我的評價?如果我不說話,反對者的意見就會消失嗎?”
每當我們要與人爭論前,不妨先考慮一下,我到底要的是什么?一個是毫無意義的“表面勝利”,一個是對方的好感。就如同孟子所說,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你需要的是什么呢?
上一篇:不要吝惜自己的贊美
下一篇:不要因為別人放棄自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