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時俱進,隨時進行自我更新
有時候,我們的想法往往會背叛我們的思維,讓想法和實際分離。“思維”這個詞來自希臘文,最初是一個科學名詞,目前多半用來指某種理論、典范或假說。不過廣義而言,是指我們看待外在世界的觀點。我們的所見所聞并非直接來自感官,而是透過主觀的了解、感受與詮釋。
無論是面對自我,還是面對世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思維方式。例如說,在人類的思想行為中,有“5大基本問題”:
1.我是誰?
2.我如何成為今天的我?
3.為什么我會有這樣的思考、感受和行動?
4.我能改變嗎?
5.最重要的問題是——怎么做?
延續這5大問題,我們的心靈告訴我們該怎么去認識世界、進行自我行動。所以說思維對一個人的發展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它決定了我們對待自我、對待世界的態度。思維可以說是對于我們所能感知的世界的一個認知縮寫,無論這個認知正確與否。
我們可以把思維比作地圖。地圖并不代表一個實際的地點,只是告訴我們有關地點的一些信息。思維也是這樣,它不是實際的事物,而是對事物的詮釋或理論。
很多人經常會遇到這樣一種情況,到了一處陌生的地方,卻發現帶錯了地圖,結果寸步難行,感覺非常尷尬無助。同樣,若想改掉缺點,但著力點不對,只會白費工夫,與初衷背道而馳。或許你并不在乎,因為你奉行“只問耕耘,不問收獲”的人生哲學。但問題在于方向錯誤,“地圖”不對,努力便等于浪費。唯有方向(地圖)正確,努力才有意義。在這種情況下,只問耕耘,不問收獲也才有可取之處。因此,關鍵仍在于手上的地圖是否正確。我們常常嘲笑“南轅北轍”的人,卻不知自己也會在錯誤的心靈地圖的帶領下,犯著同樣的錯誤。
在前面我們已經說過,思維不僅面對世界,還面對自我,那么心靈地圖大致上也可分為兩大類:一是關于現實世界的,這就是我們的世界觀;一是有關個人價值判斷的,這就是我們的價值觀。我們以這些心靈的地圖詮釋所有的經驗,但從不懷疑地圖是否正確,甚至于不知道它們的存在。我們理所當然地以為,個人的所見所聞就是感官傳來的信息,也就是外界的真實情況。我們的態度與行為又從這些假設中衍生而來,所以說,世界觀和價值觀決定一個人的思想與行為。
自我是在不斷發展的,世界也是在不斷進步的,所以我們行動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也應該不斷地完善與進步,要隨時隨地來完善我們的心靈地圖。
打個比方,現在無數的城市舊貌換新顏,尤其是近幾年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果有人使用三年前的地圖,恐怕已經找不到原來的道路,不知道如何才能找到目標了。地理如此,時空如此,何況人心呢?許多人,他們之所以感到困惑、挫折,甚至感到迷失了自我,就在于他們仍然使用著過去的“心靈地圖”,仍然按照舊有的生活軌道在向前走,他們不知道這幅地圖已經需要修改了。
其實,我們的思維從童年就已開始發展,經過長期的艱苦努力形成了一個認識自我和世界的自我思維方式,形成了一幅表面上看來十分有用的心靈地圖。我們要按這幅地圖去應對生活中的各種坎坷,尋找自己前進的道路。
但是未必有了心靈地圖就有了正確的行動。如果這幅地圖畫得很正確,也很準確,我們就知道自己在哪個位置上;如果我們打算去某個地方,就知道該怎么走。如果這幅地圖畫得不對、不準確,我們就無法判斷怎么做才正確,怎樣決定才明智,我們的頭腦就會被假象所蒙蔽,因為這幅圖是虛假的、錯誤的,我們將不可避免地迷失方向。
我們不能一輩子就帶著這一幅“地圖”,我們應該不斷地描繪它、修改它,力求準確地反映客觀現實,這樣我們才不會在人間這個繁華的大都市里迷路。前人詩云:“流水淘沙不暫停,前波未滅后波生。”我們必須要下功夫去觀察客觀現實,這樣畫出來的“地圖”才準確。但是,很多人過早地停止了描繪“地圖”的工作,他們不再汲取新的信息,而自以為自己的“心靈地圖”完美無缺。這些人是不幸的、可憐的,所以他們多半有心理問題。只有幸運的少數人能自覺地探索現實,永遠擴展、冶煉、篩選他們對世界的理解,他們的精神生活也豐富多彩。所以,我們要不斷地修改這幅反映現實世界的“心靈地圖”,要不斷地獲取世界的新信息。如果新信息表明,原先的“地圖”已經過時,需要重畫,就要不畏修改“地圖”的艱難,勇敢地進行自我更新。
上一篇:不跟對手硬拼,繞個圈子尋其弱點
下一篇:與競爭的同事共同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