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哥爾多尼
卡爾洛·哥爾多尼(Carlo Goldoni 1707—1793)意大利喜劇作家、戲劇改革家。出生于威尼斯的一個醫(yī)生家庭, 自幼酷愛戲劇。大學畢業(yè)后擔任律師,并為劇團演出寫作喜劇劇本。1748年始被聘為劇團編劇。哥爾多尼力主戲劇改革,作品鋒芒指向貴族階級,因而遭到保守派和貴族勢力圍攻,1762年被迫離開意大利, 退避巴黎,繼續(xù)寫作劇本。
哥爾多尼一生創(chuàng)作一百多部喜劇,作品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打破了傳統(tǒng)喜劇和古典主義的僵死法規(guī),奠定了近代意大利的現(xiàn)實主義喜劇的基礎,被稱為意大利的莫里哀。其代表作品有《一仆二主》 (1745)、《狡猾的寡婦》(1748)、《女店主》 (1753)等。哥爾多尼的戲劇實踐和戲劇理論都貫穿著強烈的革新精神。他在《喜劇劇場》 (1749)和《回憶錄》(1787)中記敘了自己的戲劇改革經(jīng)歷,闡述了自己的喜劇理論。他表示“我唯一的愿望,是要對我國戲劇的弊病加以改革和糾正。”當時意大利舞臺流行的是 “即興喜劇”。它沒有固定臺詞而由演員即興表演,又因它的角色是定型的,演員要戴假面表演,故而又稱“假面喜劇”。這種喜劇在意大利歷經(jīng)二百多年,原有的社會諷刺性質(zhì)到十八世紀已因缺乏社會內(nèi)容而變得庸俗鄙陋。哥爾多尼立志革除這種喜劇,創(chuàng)作“通俗喜劇”或叫“性格喜劇”,并提出自己的理論主張。他指出喜劇要表現(xiàn)出人物性格,不僅主要人物要“性格有力”,“有獨創(chuàng)性”,而且所有的人物“也都要有性格,”衡量一個喜劇的優(yōu)劣就要看人物性格是否很好地表演出來了。對如何表演性格,他提出喜劇的原則和目的“是為了根除社會罪惡”, “以嘲笑懲戒邪惡”,而不是單純地引人發(fā)笑,因此首先要摹仿“自然” “用取材于自然的人物,代替荒誕的情節(jié)”,同時借助喜劇的滑稽特點,使笑謔、機智和道德思想融合為一體,富有生氣。他還提出,面目是內(nèi)心的解釋者。假面劇“恰恰不能通過面目把他由于內(nèi)心激動所產(chǎn)生的各種熱情表達出來”,因此要廢除“假面”以及“幕表”,要寫出固定的臺詞;他還強調(diào),演員性格和角色性格應力求一致,要發(fā)揮演員的性格和技能在表演中的作用以刻劃人物性格。
哥爾多尼肯定了意大利戲劇的成就和傳統(tǒng),汲取了古代和外國的戲劇經(jīng)驗,但反對用前人的法規(guī)來束縛自己,主張從實際出發(fā)。為此,他不贊成“三一律”中的地點一致,也反對盲目崇拜亞里士多德。他把喜劇分為簡單和復雜兩種, 認為簡單的喜劇可以在一致的地點扮演,而復雜的喜劇如果也死守地點一致,就會引出一系列荒謬不合理的東西。哥爾多尼的戲劇理論對意大利民族戲劇的建立和歐洲戲劇的發(fā)展產(chǎn)生過重大作用。
上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哈奇生
下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流派·哥特式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