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和氣平
【原典】
凡人語及①其所不平,則氣必動,色必變,辭必厲。唯韓魏公②不然。更說到小人忘恩背義、欲傾己③處,辭和氣平,如道④尋常事。
【注釋】
①語及:說到,談及。②韓魏公:即韓琦。注見“不形于言”條。③傾己:拆自己的臺。④如道:就像說起。
【譯文】
一般人說到自己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時,一定會氣憤填膺,臉色大變,言辭激烈。只有韓琦不同。他在說到小人忘恩負義、想拆自己臺的地方,語氣平和,就好像是說尋常小事一樣。
【延伸閱讀】
處在風云變幻的世界中,人應該有種權變的意識和手段,應該穩如泰山,靜如止水,這樣才會耳聰目明。急躁冒進之徒,為一己私利,便能大打出手。殊不知,圖一時之痛快,只會給自己帶來更多危害。
人不能心浮氣躁。靜不下心來做事,將一事無成。輕浮、急躁、冒進,對什么事都只知表皮,往往會給自己帶來損失。
三國時期,關云長失守荊州,敗走麥城被殺,此事激怒劉備,遂起兵攻打東吳,眾臣之諫皆不聽,實在是因小失大。正如趙云所說:“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宜先滅魏,則吳自服。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也。”諸葛亮也上表諫止曰:“臣亮等竊以為吳賊逞奸詭之計,致荊州有覆亡之禍;隕將星于斗牛,折天柱于楚地,此情哀痛,誠不可忘。但念遷漢鼎者,罪由曹操;移劉祚者,過非孫權。竊謂魏賊若除,則吳自賓服。愿陛下納秦宓金石之言,以養士卒之力,別作良圖;則社稷幸甚!天下幸甚!”可是劉備看完后,把表擲于地上,說:“朕意已決,無得再諫。”執意起大軍東征,最終導致兵敗。
從這個例子中,就可以看出,在關鍵時刻是不能讓怒火左右理智的,不然就會付出慘重的代價。氣之忍要求人們要踏實、謙虛,要求我們遇事要沉著、冷靜,多思考、多分析,然后再行動,而不要眼高手低干什么都不穩,到最后毫無所獲。大凡天下成大事者,都能克服浮躁、沖動的毛病。
人們常說:“人活一口氣,佛為一炷香。”所以在碰到不公平的事情時,很多人都會選擇據理力爭,所謂的“咽不下這口氣”。一般大眾的反應,也往往支持這種做法,還會贊其為“性情中人”。但是這種因情而動的氣,卻會帶來很糟糕的后果。因為斗氣必然沖動,而沖動是魔鬼,會直接讓事情逆轉。好事變成了壞事,有理變成了無理。雖然很多人也知道沖動的不良后果,但事到臨頭還是會明知故犯。于是反觀韓琦的舉重若輕,就會由衷感嘆他的修養。對于不平的待遇,不動氣已屬難得,更何況處之如尋常小事?別人多說孟子好辯,但孟子說自己是不得已而為之。他說自己到了四十歲的時候,才真正做到了不動心。不動心就是心平氣靜,“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對一切事情都能處之泰然。要做到如此,只有兩種,一是不在意,一是不重要。我們之所以惱怒,就是覺得太重要以至于太在意,放不下,放不開,所以才惱怒。孟子的不動心,韓琦的不動氣,想必是將事情小化弱化,事情淡到無窮小時,怒氣自然就平息了。所以今人在勸慰愁悶的人時,常用開導的話“凡事看遠點,看開點”,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因為事情放到一個廣闊的坐標上,就會顯得很渺小,而人們通常是不會對渺小的事情掛懷的。說到底,對于身上不平事或怒或不怒的反應,其實還是一個人的胸襟博大與否的問題。孟子、韓琦因為看得高、看得遠,所以看得開、看得透;而一般人因情而動、為情而怒,所以陷在局中不能自拔。“圣人無情”,其實圣人何嘗沒有人情,只不過能對尋常人情有所超越,不會為人情所累罷了,而這正是圣人之所以為圣人之處。
上一篇:《謝罪敦睦》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還居不追直》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