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篇第十一
題解
“決”是決斷的意思。決斷主要是針對各種有疑慮的事情,所以本篇的中心是“決情定疑”,主要內容是為王公大臣們決斷疑難。《太平御覽》未見引,題注也遺失,內容上有殘缺。從現存的文字來看,本篇論述了決斷的起因、目的、方法等方面,文字雖然少,內容卻十分豐富。
凡決物,必托于疑者,善其用福,惡其有患[1]。善至于誘也,終無惑偏[2]。有利焉,去其利則不受也,奇之所托[3]。若有利于善者,隱托于惡,則不受矣,致疏遠[4]。故其有使失利者,有使離害者,此事之失[5]。
注釋
[1]“凡決物”四句:陶弘景注:“有疑然后決,故曰必托于疑者。凡人之情,用福則善,有患則惡。福患之理未明,疑之所由生。故曰善其用福,惡其有患。”決物,決斷事情。
[2]善至于誘也,終無惑偏:俞樾對本句的解釋很有啟發性:“此言天下禍福之來,皆先有以誘之,能終不為其惑,乃可以言決矣。”陶弘景注:“然善于決疑者,必誘得其情,乃能斷其可否也。懷疑曰惑,不正曰偏,決者能無惑偏,行者乃有通濟,然后福利生焉。”誘,誘導。惑,疑惑。偏,偏頗。
[3]“有利焉”三句:陶弘景注:“若乃去其福利,則疑者不更其決,更使托意于奇也。趨異變常曰奇。”奇,與“正”相對,出人意料,變幻莫測。
[4]“若有利于善者”四句:陶弘景注:“謂疑者本其利,善而決者隱其利;善之情反托之于惡,則不受其決,更致疏遠矣。”
[5]“故其有使失利者”三句:陶弘景注:“言上之二者,或去利托于惡,疑者既不更其決,則所行罔能通濟,故有失利,罹害之敗焉。凡此,皆決事之失也。”離,通“罹”,遭受。此事之失,這是決斷事情的失誤。
譯文
凡做決斷,必定是因為猶豫不決,善于決斷就會得到福報,不善于決斷就會招致禍患。善于決斷,一定要先誘得實情,再做決斷就不會有迷惑或偏失。決斷要帶來利益,如果不能帶來利益,人們就不會接受它,而每次決斷都要帶來利益,就必須寄托于決斷的變幻莫測,做到出人意料。如果所做決斷從總的方面來看是有利的,但其中蘊藏著不利的一面,那么這個決斷就不會被人們接受,反而導致關系疏遠。所以,在決斷時如果使對方喪失某種利益,或者使對方遭受災害,這就是決斷的失誤。
圣人所以能成其事者,有五:有以陽德之者,有以陰賊之者,有以信誠之者,有以蔽匿之者,有以平素之者[1]。陽勵于一言,陰勵于二言,平素、機樞以用。四者,微而施之[2]。于是度之往事,驗之來事,參之平素,可則決之[3]。王公大人之事也,危而美名者,可則決之[4];不用費力而易成者,可則決之[5];用力犯勤苦,然不得已而為之者,可則決之[6];去患者,可則決之;從福者,可則決之[7]。
注釋
[1]“有以陽德之者”五句:陶弘景注:“圣人善變通,窮物理,凡所決事,期于必成。事成理著者,以陽德決之;情隱言偽者,以陰賊決之;道誠志直者,以信誠決之;奸小禍微者,以蔽匿決之;循常守故者,以平素決之。”
[2]“陽勵于一言”五句:陶弘景注:“勵,勉也。陽為君道,故所言必勵于一。一,無為也。陰為臣道,故所言必勵于二。二,有為也。君道無為,故以平素為主;臣道有為,故以樞機為用。言一也、二也、平素也、樞機也,四者其所施為,必精微而契妙,然后事行而理不壅矣。”勵,勉勵。這里指追求。一言,前后一致的話。二言,前后不一、真假難辨的話。機樞,機巧的手段。
[3]“于是度之往事”四句:陶弘景注:“君臣既有定分,然后度往驗來,參以平素,計其是非,于理既可,則為決之。”度、驗、參,都有驗證的意思。
[4]“王公大人之事也”三句:陶弘景注:“危,由高也。事高而名美者,則為決之。”王公大人之事也,即侍奉王公大臣,為其謀劃。
[5]不用費力而易成者,可則決之:陶弘景注:“所謂惠而不費,故為決之。”費力,費用和力氣。
[6]“用力犯勤苦”三句:陶弘景注:“所謂知之,無可奈何,安之若命,故為決之。”犯,遭受。
[7]“去患者”四句:陶弘景注:“去患、從福之人,理之大順,故為決之。”去患,除去禍患。從福,招來福佑。
譯文
圣人能夠辦成事的原因和手段有五種:用道德公開感化別人,用計謀暗中傷害別人,用忠實的態度收服別人,用包瞞的辦法掩護別人,用公平慣常的辦法對待別人。以上五種分為“公開辦事”和“暗中謀劃”兩類:公開辦事,要講究言辭如一,前后一致;暗中謀劃,要說真假難辨的話。有時公開辦事,有時暗中辦事,有時用慣常的辦法,有時用機巧的手段。這四種方式都要微妙地使用。在決斷事情時,用過去的事來衡量,用將來的事來檢驗,用平日經常發生的事來參考佐證。如果可行的話,便要決斷下來。給王公大臣做事,有以下五種情況可以幫其決斷:王公大臣處在危險之中,而且事情做成之后能夠獲得好名聲的,可以給他決斷;不用費多少力事情就能辦成功的,可以給他決斷;雖然此事做起來費力需要付出艱苦努力,但迫不得已而不得不做的,可以給他決斷;能夠為對方去除禍患的,可以給他決斷;能夠替對方招來福祉的,可以給他決斷。
故夫決情定疑,萬事之基。以正亂治[1],決成敗[2],難為者[3]。故先王乃用蓍龜者,以自決也[4]。
注釋
[1]正亂治:糾正亂世達到治理的目的。
[2]決成敗:決定成功或失敗。
[3]難為者:做決斷是很難的。陶弘景注:“治亂以之正,成敗以之決。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樞機之發,榮辱之主,故曰難為。”
[4]故先王乃用蓍龜者,以自決也:陶弘景注:“夫以先王之圣智,無所不通,猶用蓍龜以自決,況自斯以下而可以專己自信,不博謀于通識者哉?”蓍,蓍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古人用其莖占卜。龜,龜甲,古人用灼燒龜甲的辦法占卜。
譯文
總之,決斷事情與消除疑慮,是辦好各種事情的基礎,關系到社會的治亂,決定事業的成敗,因此下決斷是很難做的事情。所以,即使是圣明的先王,也要用蓍草和龜甲占卜,從而使自己的決斷正確無誤。
上一篇:《鬼谷子·內揵第三》釋義
下一篇:《鬼谷子·反應第二》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