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不厭詐”不可行
季先生語錄:
中國古代兵法主張“兵不厭詐”,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我們卻萬萬不能提倡“商不厭詐”,這樣做等于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絕不會有好結果的。
所謂“兵不厭詐”指的是用兵作戰不排斥運用詭變、欺詐的策略或手段克敵制勝。它主張作戰前故意隱瞞自己的實力,然后“出其不備,一舉攻之”。在戰場上,這是一種作戰的權術。
但是,這種權術在今天,被人運用在為人處世上,就變成了季先生所說的“商不厭詐”。所謂“商不厭詐”指的是行商的人為了獲利而造假,與此同時,還讓假冒偽劣產品打著名品的頭銜去銷售,進而大獲其利。在商界,這是一種投機取巧的行為,更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對此,季先生深表痛斥,說:“古人說:‘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小小的摻假逐漸會變為大大的摻假,則幾百年的盛名會毀于一旦,豈不大可惜哉!豈不大可哀哉!”
做生意是這樣,做人也是這樣。若是做一個沒有真才實學的“假貨”,并且不因此感到可恥,反而到處耍小聰明,企圖蒙混過關,騙倒眾人,自己獲利,這到底還是行不通的,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表現。
的確如此,人生在世,我們要做一個表里如一,有真才實學,誠實的、經得住考驗的人。這是我們為人處世的原則,亦是一個有良好品格的人該有的修養。否則,即使暫時可以蒙混過關,甚至春風得意,但是,長此以往,自己幾斤幾兩,別人終究掂量得出。那時候,最后要栽跟頭的人,還是自己,不可能是別人。另外,這樣的行為不僅害自己,而且可能會影響他人的利益。所謂害人害己,百無一益,指的就是這樣的情況。
歷史上,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最后落荒而逃的故事就是一個例子。當南郭先生混在人群中吹竽的時候,他能蒙混過關,為此他沾沾自喜。可是當要求單獨吹竽的時候,他就立即現出原形,因為害怕被懲罰,他不得不匆匆逃跑了。
試想,若是南郭先生有誠實的品格,那么他又怎么會落個逃跑的下場呢?相反,他可能會在自己真正擅長的東西上堅持自己的風格,保持本真,最終取得成就。
而北宋晏殊正好同南郭先生相反,晏殊自始至終都是一個既有真才實學,又有誠實品格的人。
晏殊十四歲時,有位官員很欣賞他,認為他是個神童,于是竭力向皇帝舉薦。宋真宗召見了他之后,決定讓他參加進士考試。考試的時候,晏殊發現試題是他考前反復練習過的,于是他實言相告,向真宗申請換題。換題之后,晏殊的文章得到了大家的好評。如此一來,真宗非常欣賞晏殊。他發現晏殊不僅有真才實學,而且有著常人難有的誠實品格。真宗欣然賜給晏殊以“同進士出身”的稱號。
后來晏殊就職。京城的官員們經常舉行各種宴會,由于家境貧寒,晏殊從不參加,只是在家中讀書寫文章。有一次,真宗得知了這一情況,以為晏殊好學,認為他這種“一心只讀圣賢書”的精神正是貪玩的太子該學習的。于是,真宗將晏殊提拔為輔佐太子讀書的東宮官。
晏殊去謝恩的時候,實話告訴真宗:“其實,我也喜歡吃喝玩樂,只是因為家境不好而已。我要是有錢,我也會去參加宴會。”真宗聽完之后,更為欣賞晏殊,從此更加信任他、器重他。
正因為晏殊既是一個有真才實學的人,又是一個誠實的人,所以才能深得真宗的賞識與器重。
人生中,我們應當和晏殊一樣,做一個有著良好的人格,堅持本真的人,而不應當和南郭先生一樣,濫竽充數,魚目混珠,自欺欺人,害人害己。
俗話說,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真正有實力的人,講誠信的人,走到哪里,碰到什么樣的考驗,都不怕。須知,假的終究是假的。謊話說得再好,圓得再好,也會有被戳破的那一天。
因此,不如澄澈到底,做一個堅持本真、擁有完美人格的人,以誠信為本,同時不能忘記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誠如季先生所言:唯“誠實”才能“成功”。
總而言之,我們要堅持本真,擁有完美人格,“商不厭詐”不可行。
上一篇:鮑照《舞鶴賦》中的“若無毛質”
下一篇:“笨”是一種訣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