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幼次序——伯、仲、叔、季
【點睛之筆】
我國古代經常在姓名中用“伯、仲、叔、季”來表示兄弟或者姐妹的長幼次序。
【經典解讀】
“伯”指老大,“仲”指第二,如《三國演義》中東吳的孫策字伯符,他的弟弟孫權字仲謀,還有就是孔子字仲尼,是因為他排行老二。“叔”通常指排行老三,但也可以是仲和季之間的多個兄弟,如周文王有許多兒子,長子是伯邑考,次子是武王,最小的是聃(dān)季,其余的就都是叔,如管叔、蔡叔、曹叔、成叔、霍叔、康叔,等等,由此可見,介于仲和季之間的都可以稱為“叔”。“季”是指兄弟中最小的。若兄弟只有三人,則稱伯、仲、季,而不是伯、仲、叔,比如周太王有三個兒子,分別是太伯、虞仲、王季。
不單單只有兄弟講排行,姐妹也是講排行的;古代未婚女子通常是在姓之前加“伯(孟)、仲、叔、季”等字,用以表示老大、老二、老三、老幺。如傳說中哭倒長城的孟姜女,她并不姓孟,而是姓姜,“孟”表示她排行老大,是姜家的大女兒。
上一篇:國學《鈴醫——游走四方的民間醫生》賞析
下一篇:國學《門當與戶對》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