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議會君主制確立后,英國統治集團發動的大規模侵略法國的長期戰爭,這場戰爭從1337年起斷續地進行到1453年,史稱“百年戰爭”。這場戰爭的爆發實際是十二、十三世紀以來英法之間爭奪大陸領土的繼續。1066年,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國,成為英國國王,但在法國仍擁有領地,名義上是法王的附庸。1154年,法國安茹伯爵亨利繼承英國王位。他在法國據有安茹、曼恩、屠棱、諾曼底、普瓦都、阿奎丹等地,相當于法國王室領地的六倍。十三世紀初,法王腓力二世時期(1180-1223年),奪回英王在法國的大部分領地。十三世紀中葉,法王路易九世時期(1226-1270年),以英王承認做法王附庸為條件,使英王保有基恩和加斯科尼等局部地區。但是,英、法兩國圍繞大陸領土的斗爭,仍在繼續。佛蘭德爾地區工商業發展繁盛。法王企圖控制富庶的佛蘭德爾城市,而佛蘭德爾的毛紡織業主要依靠英國的原料,因而當地居民站在英國方面,支持英國的反法政策,承認英王愛德華三世(1327-1337年)為法國合法國王,同時就是佛蘭德爾伯領的最高領主。1328年,法王查理四世(1322-1328年)死后無嗣,瓦洛亞朝腓力六世(1328-1350年)即位,英王愛德華三世卻以腓力四世外孫的資格要求繼承法王王位,反對腓力六世為王,從而導致百年戰爭的爆發。
1337年,英王愛德華三世派強大艦隊,首先占領佛蘭德爾的加特桑島。1340年,打敗法國海軍,控制了英吉利海峽。1346年,雙方會戰于克勒西。英王愛德華統率以弓箭手為主力的軍隊,而法王腓力統率以騎士為主力,且多于英軍兩倍的軍隊,結果法軍失敗。次年,英軍占領法國沿海城市加萊。1356年的普瓦提埃戰役,英軍由愛德華三世的長子(“黑太子”——因其披甲顏色得名)統率,法王約翰(1350-1364年)率領數量多于英軍四倍的騎士參戰。結果法軍慘敗,約翰及其幼子被俘。英國勒索大量贖金,英軍瘋狂地掠奪被侵占的地區。1360年,法國被迫在布勒丁尼同英國簽訂和約,把加萊和西南部的基恩和加斯科尼劃歸英國。約翰被俘后,由太子查理攝政。戰爭的失敗,龐大的軍費開支,大量贖金的征收,使人民的賦稅負擔和災難更加深重,終于引起了巴黎市民起義和席卷法國北部的扎克起義。市民上層和封建貴族鎮壓起義后,積極支持國王,因而使查理五世(1364-1380年,即前攝政太子)順利地進行了一些改革。三級會議同意征收經常稅(戶口稅、關稅、監稅),建立大規模的雇傭軍,加強炮兵建設,修筑城鄉防御工事。在1369年開始的第二階段戰爭中,法國收回大部分失地。到1380年英軍只占領沿海幾個據點。1380年,查理五世死后,查理六世繼位(1380-1422年),封建統治集團又陷入混亂。勃艮第公爵與奧爾良公爵各自形成集團,雙方爭權奪利,互相殘殺,造成國力衰微,加重人民的痛苦,巴黎、佛蘭德爾的一些城市,諾曼底等地區人民奮起反抗。勃艮第公爵,領地廣闊,實力雄厚,他極力與法王分庭抗禮,因而與英王密謀勾結,反對法王,為英軍再度入侵法國提供了便利條件。
1415年,英王亨利五世(1413-1422年)恢復了侵法戰爭,阿金庫爾一役,法軍慘敗,近萬人戰死。1422年,亨利五世和查理六世相繼去世,英方擅自宣布不滿周歲的嬰兒亨利六世兼領法國國王,亨利五世的兄弟貝特福公爵為法國攝政,成為法國北部半壁江山的實際統治者。這時瓦洛亞王朝的法國只剩下盧瓦爾河流域及其以南的地方,在這里,查理六世原來的太子查理同一些勤王的封建貴族仍在活動。1428年,英軍開始圍攻通往法國南部的要塞奧爾良。法國處境危機,人民積極投入戰斗。南方人民出錢出物支援軍隊。在英占區,下層人民的游擊活動,非常活躍,給英軍以有力的打擊。農村女青年貞德就是其中的典型。她排除重重困難,得到法王的允準英勇參戰。1429年,法國軍民士氣振奮,終于解奧爾良之圍。1436年,查理七世進駐巴黎,英軍在法國的占領地,先后收復。1453年百年戰爭結束,英法簽訂和約,英國除保留加萊港以外,全部退出法國。
上一篇:英法俄三國協約
下一篇:范曄與《后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