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定音方法——十二律
【點睛之筆】
律,本是用來定音的竹管,古人用十二個不同長度的律管,吹出十二個高度不同的標準音,以確定樂音的高低,故這十二個標準音也就叫做十二律。
【經典解讀】
“十二律”是古代樂律學名詞,是古代的定音方法。即用三分損益法將一個八度分為十二個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種律制。取一根用來定音的竹管,長為81單位,定為“宮音”的音高。然后,我們將其長去掉三分之一,也就是將81乘上2/3,就得到54單位,定為“征音”。將征音的竹管長度增加原來的三分之一,即將54乘上4/3,得到72單位,定為“商音”。再去掉1/3(三分損),72乘2/3,得48單位,為“羽音”。再增加1/3(三分益),48乘4/3,得64單位,為“角音”。而這宮、商、角、徴、羽五種音高,就稱為中國的五音。
各律從低到高依次為:黃鐘、大呂、太簇、夾種、姑洗、仲呂、蕤(ruí)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十二律又分為陰陽兩類,凡屬奇數的六種律稱陽律,屬偶數的六種律稱陰律。另外,奇數各律稱“律”,偶數各律稱“呂”,故十二律又簡稱為“律呂”。
上一篇:國學《古代的學制》賞析
下一篇:國學《古代的政治哲學經典——《尚書》》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