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裝”的演變
【點睛之筆】
唐裝原指唐朝時的漢服。在當時,唐裝的衣和裳是分開的,這種上下兩截的穿法后來一直延續至明末。如今廣為流行的“唐裝”,指清末具有中式著裝風格的服裝,也有的認為,“唐人街華人的中式著裝”即為唐裝。此種服裝其實是清朝馬褂的延續和改良,同“唐朝的服裝”在款式及風格上關聯不大。
【經典解讀】
唐代上衣的穿法是對襟或右衽交領系好帶結,其下的裙子在圍好后要系上長長的裙帶,上衣或掖在里面或自然松散在外。此后,在長期衍變中,人們逐漸加長這種松散的上衣,一直到能蓋住膝蓋,這樣就形成了明代的背子。
在不斷發展中,唐代婦女的上衣基本可以分為襦、襖、衫三種。其中,襦為一種衣身狹窄且短小的夾衣或是棉衣。襖的長度通常介于襦和袍之間,其衣身較為寬松,也有夾衣和棉衣之分。此外,襦和襖還有窄袖和長袖兩類。衫為無袖單衣,其作用主要是吸汗,分為對襟和右衽(rèn)兩種。在春秋時衫可穿在外面,但衫與穿在外面的短袖衫還有一些差別。在裙子的裁制上,唐代裙子一改之前長方形方片直裙的造型,開始形式流行寬擺拖地、高腰束胸的樣式,這樣的裙子,既可以突出女性的曲線美,又可以表現出一種瀟灑富麗的風度。
至中晚唐時期,人們體現在服裝中的華夏傳統審美觀念不斷提升,開始崇尚復古,這時的唐裝以凸顯女子身材為主開始恢復到秦漢時的寬衣大袖的飄逸風格,服飾的表現漸趨于寬松肥大,這種風格此后長期影響著華夏女裝的基本理念。中晚唐的女裝多講究華麗大氣,同禮服相近。
上一篇:國學《“千金”一詞本指男兒》賞析
下一篇:國學《“均輸”與“平準”》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