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榖梁傳》
《春秋榖梁傳》簡稱《榖梁傳》,作者是魯國人榖梁赤。據(jù)范寧的《榖梁傳序》、楊士勛的《榖梁傳注疏》說,此書經(jīng)過孔子的弟子子夏傳給榖梁赤,由榖梁赤寫定。據(jù)后人考證,該書開始只是口耳相傳,到西漢景帝時才寫定成書,成書時間晚于《公羊傳》。《榖梁傳》在漢宣帝時被立于學官,影響比《公羊傳》要小。
《榖梁傳》和《公羊傳》都重在闡發(fā)義理,隨經(jīng)作傳,寫作方式都是一問一答逐層逐字釋義。《榖梁傳》與《公羊傳》雖然都是重在釋義,但釋義的方法卻各有特點。《公羊傳》重在釋“微言大義”,而《榖梁傳》只釋“大義”不釋“微言”。《榖梁傳》的文學藝術(shù)性固然不如《左傳》,卻比《公羊傳》顯得婉約清新。另外,雖然二傳對《春秋》的解釋大多數(shù)相同,但對個別問題的解釋則不盡相同。如僖公四年《春秋》記齊桓公伐楚——“楚屈突來盟于師”,《公羊傳》認為齊桓公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榖梁傳》卻認為齊桓公成就有限。二傳的此類闡釋各憑己見,很多屬于牽強附會。因此,宋朝的葉夢得評價二傳說:“《公羊》、《榖梁》傳義不傳事,是以詳于經(jīng)而義末當。”
二傳不屬于史書,也沒有多少文學價值,但它們在古代政治思想史、學術(shù)史上的地位卻非常重要。
上一篇:《春秋左氏傳》
下一篇:《楚辭》的藝術(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