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之忍第二十八
變之忍第二十八
志不懾者,得于預備;膽易奪者,驚于猝至。
勇者能搏猛獸,遇蜂蠆而卻走;怒者能破和璧,聞釜破而失色。
桓溫一來,坦之手板顛倒;爰有謝安,從容與之談笑。
郭晞一動,孝德彷徨無措;亦有秀實,單騎入其部伍。
中書失印,裴度端坐;三軍山呼,張泳下馬。噫,可不忍歟!
【譯文】
意志堅定,不因突發(fā)的事情而輕易動搖,是因為事前作了充分的準備工作;而那些膽量容易喪失的人,在突然來臨的變故面前只能驚慌失措。
有勇之人因為事先有思想準備,所以能夠和猛獸相斗,但遇到突然而至的蜂蝎時卻逃跑;藺相如有勇氣讓自己與和氏璧共存亡,卻在聽到鍋被打破的時候吃驚不小。這說明充分的心理準備能使人勇氣倍增,而意外的變故會使人手足無措,風度盡失。
傳言西晉大司馬桓溫要殺王坦之、謝安,當桓溫來朝見皇帝的時候,王坦之嚇得汗流浹背,連上朝的手板也拿倒了;而謝安態(tài)度從容,言語機智,令桓溫大為敬佩。
唐朝元帥郭子儀的兒子郭晞在邠州駐守時放縱士卒為暴,節(jié)度使白孝德敢怒不敢言,都虞侯段秀實捕捉了為惡士兵,單騎前往郭晞軍營痛陳利害,最后郭晞請求謝罪改過。
唐代裴度聽說官印丟失,安坐不動,照樣喝酒,一會兒有人報告官印復得,裴度依舊端坐如故,因為他認為追查過緊印就有可能被毀,反之則有可能歸還,裴度的胸懷、度量和冷靜令人佩服;宋朝張泳閱兵時,軍士大聲起哄,三次高呼;張泳下馬,也同樣大聲高呼三聲,再騎馬閱兵,起哄的軍士被鎮(zhèn)住了。啊!世事多變,只有做到事前準備充分,才能有足夠的勇氣和冷靜的心態(tài)來應付。當意外變故來臨時,怎能不忍一忍心中的膽怯和驚慌呢?
【評析】
通權達變是一種智慧,而且是一種非常高級的智慧,愚昧和鄙陋的人只能墨守成規(guī),亦步亦趨地走在別人后面,永遠不會在適當?shù)臅r候掉轉船頭。見風轉舵,其實是極不容易的,見風先要觀風,辯風,無智者則對風向不可能準確預測并跟隨;轉舵則要及時、適時,力道要恰到好處,無謀者肯定不能駕輕就熟。風向隨時都在改變,識時務者會隨著風向的改變而通權達變地調整自己的航向。
典例闡幽 以不變應萬變
唐玄宗在位時,姚崇和張說曾一起在玄宗手下做宰相。雖然天天同殿為官,日日協(xié)作理事,但兩人也常為一些日常事務而鬧過不少矛盾,結果隔閡日深。由于張說常斗不過姚崇,因此十分記恨,總想找機會報復。
不久,姚崇患了重病,估計將不久于人世。一天,他把兒子喊到床前,諄諄告誡說:“張丞相與我素來不和,我死后,他很可能找茬整治你們。不過,有一種辦法可以避兇。張說這人有個弱點,特別喜歡首飾、玩物之類的東西,我死后,你們把我所有的服飾和玩物都擺出來,張說來吊唁時讓他選擇。如果他對這些服飾和玩物不感興趣,你們則性命難保,必須趕快辦完喪事找個地方躲避。如果他很留神這些東西,你們就要把它們記下來,并一一送到他的家里,他肯定很高興。這時,你們趁機請他為我寫碑文,他寫好后馬上記下來,并立即請人刻到事先準備好的碑石上,同時將張說為我寫碑文的事報告皇上,并請皇上過目。張說考慮問題思維較緩慢,幾天以后他就會后悔為我寫了祭文。如果他要收回祭文,你們就告訴他皇上已經過目,并且已經刻到碑上。他若不信,你們就帶他去看已經刻好的石碑。這樣,他礙于面子,就不能再對你們不利了。”
姚崇死后,張說前來吊唁,當看到姚府陳列的首飾和玩物時,他果然興趣倍增。姚崇的兒子看在眼里,便悄悄記下他對哪些物品格外留神。等張說走后,便派人將張說特別感興趣的那些玩物送到他的府上,并且請他為姚崇寫祭文。
張說果然很高興,同意了寫祭文,文中對姚崇的生平事跡記載得很詳細,而且贊揚的筆墨也不少。但是過了幾天,張說突然派人來取祭文稿本,說是文章還有些地方需要修改。姚崇的兒子見張說所為果然應驗了父親的話,便領著張說的使者去看刻在石碑上的祭文,并告訴他皇上已經過目。使者無可奈何,只好垂頭喪氣地回去向張說報告。張說聽說后后悔莫及,捶胸頓足道:“死去的姚崇還能算計活著的張說,我至今才明白姚崇果真是比我智高一籌啊!”
可見,“窮則變,變則通”實乃千古之理。
上一篇:忍學《取之忍第六十》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忍學《同寅之忍第八十六》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