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記》相關問題
一、《學記》的主旨
《學記》是《禮記》卷三十六中的一篇體系完整的教育學論文。《別錄》屬《通論》。鄭玄說:“《學記》者,以其記人教學之意。”朱子曰:“此篇言古者學校教人傳道授受之次序,與其得失興廢之所由,蓋兼大、小學言之。”程子曰:“《禮記》除《中庸》、《大學》,唯《學記》、《樂記》最近道。”
《學記》是我國古代第一本教育專著,它總結和概括了先秦儒家的教育經驗和理論,比較系統地闡述了一些重要的教育理論問題,如教育的作用、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和教學原則、教學方法以及教師等。
二、《學記》的作者
《學記》一篇究竟為何人所著,歷來說法不一。在歷史上主要有兩說。一說認為是孔門弟子所作;另一說則以為是漢儒所記。
持前說者如唐代的孔穎達,他在《禮記正義序》中說:“《禮記》之作,出自孔氏,但正禮殘闕,無復能明。……至孔子歿后,七十二之徒共撰所聞,以為此《記》。”北宋程顥雖認為《禮記》雜出于漢儒,但仍說其中如《樂記》、《學記》、《大學》等,出于孔門弟子“無可議者”(轉引自朱彝尊《經義考》卷一百三十九)。持后說者如清代陸奎勛,認為《學記》繼《王制》而作,為漢儒所記。理由呢?他說《學記》記述“家塾、黨庠、術序、國學,與《周禮》閭胥、黨正、州長、鄉大夫之職略同,而云‘古之教者’,明其為漢記也”(轉引自杭世駿《續禮記集說》卷六十七)。后來的俞正燮也說《王制》、《學記》是“漢人所造”(《癸巳存稿》卷二)。
馮友蘭認為《學記》為荀學。他在1930年撰文《“大學”為荀學說》,指出荀子為戰國末年儒家大師,后來儒者,多出其門。“《大戴記》中直抄《荀子·勸學》篇,《小戴記》中之《學記》,亦自荀子之觀點以言學。”郭沫若認為應是孟學。他說《學記》對于教育與學習是主張自發的,言“道(導)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這和孟子的“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源”,在精神上是完全合拍的。他還說《學記》言“大學之道”,與《大學》互為表里。《大學》是孟學,而且是樂正氏之儒的典籍。因此,他認為《學記》“是樂正氏所作”。
《學記》的作者是思孟學派的樂正克,這是因為,第一,樂正克是孟軻的得意門生,受孟軻思想熏陶較深。第二,樂正氏亦師承曾參。杜通明認為《學記》作者是漢儒董仲舒。他在《學記考釋》中指出,《學記》中的文字,與董仲舒《春秋繁露》及《對賢良策》中的文體、語句頗多類似之處。如《學記》中常引用古書而加以結論說,“此之謂也”、“其此之謂乎”,而《春秋繁露》中亦多采用同樣的語句。他還認為董仲舒的思想和主張,亦往往與《學記》中所載有相互發明之處。
三、《學記》的學習思想
(一)學以致道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玉不雕琢,不成器用,人不學習,就會愚昧無知。此言以玉類人,提出了人只有通過學習才能夠致知、明道的命題,強調后天學習的重要性,指出人必須經過主觀的努力才能夠正確地認識客觀世界,獲取知識,明白事理,掌握自然及人類社會發展和變化的普遍規律。“學然后知不足”,學習之后才會感覺到自身的不足。只有不斷地參加更為深入的學習實踐活動,開闊視野,增長見聞,人才會發覺學海的無涯、真理的無窮和知識的浩淼,才會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和自身的渺小,從而也才會加倍努力,奮勇探索。
(二)循序漸進
“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返,謂之大成”。《學記》將學生的學業分為“小成”和“大成”兩個既相對獨立又有內在聯系的階段。“小成”階段,第一年應學會斷句分章等基本閱讀能力;第三年應能專心向學,團結同學;第五年應能博覽學習,親近老師;第七年應能做到討論學業和交結朋友。“大成”階段,也就是在第九年,要求學生知識淵博,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具有堅定的學習信念,勤奮向學,矢志不渝。這些在學習上的要求是比較全面而系統的,既有學習態度、內容和技巧的要求,又有擇友選師、生生交流和師生交往的規范,還有情感、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導向。它們由淺入深、由近及遠、由簡而繁,體現了循序漸進的原則,具有由粗至精、由簡到繁、由易而難、逐年提高的特點,遵循了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的認知規律,符合學生在不同年齡階段的能力差異和心理發展次序。
(三)一張一弛
“故君子之于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藏”,入學就業,“修”,修正業;“息”,退而私居,“游”,游心于居學。即所謂的“藏息相輔”。要求學習上張弛有度、勞逸結合。作為一項艱苦的心智實踐活動,學習需要采取一張一弛的策略,這樣才能更好地讓學生發揮特長,舒展個性,培養興趣,增進其身心健康水平。
“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這就是要求將“正業”和“居學”相結合,就是要將課堂學習與課外活動結合起來。課外活動是課堂學習的繼續和補充。有益的課外活動,既能夠讓學生在活動中拓寬知識面,加深對課內所學知識的理解,又能夠大大地豐富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為“正業”的理論學習鋪墊感性的知識和經驗基礎,還能夠發展學生多方面的素質。這一點值得當今的基礎教育領域反思。
(四)抓住時機
“時過然后學,則勤苦而難成”。學習一定要抓住關鍵時期,否則,雖然勤奮刻苦,但卻事倍功半,收效甚微。顏之推也說:“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不同的學習內容而言,有不同的學習關鍵時期,所謂關鍵期,是指個體身心某一方面的發展最為適宜的時期。“當其可之謂時”。所以,學習者在學習時應該嚴格按照自己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發展次序,抓住那個恰到好處的最佳時機進行學習。早了,缺少接受能力,沒有心理需要;晚了,學習條件已經失去。如此,必然會“勤苦而難成”。
(五)持之以恒
“記曰:‘蛾子時術之’,其此之謂乎”,學習者要效仿螞蟻銜土不息積土成堆的勤奮專恒精神,在學習上要力行不輟,持之以恒。儒家一貫倡導持之以恒的學習態度,孔子:“辟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孟子:“有為者辟如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荀子:“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天才在于勤奮,知識在于積累。”知識的習得需要持之以恒地點滴積累,需要具有“積沙成塔、集腋成裘”的精神。
(六)互助合作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學習者如果不與他人進行討論交流,自我封閉,就會學識淺陋,見聞局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事實上,在學習上靠個人的精力和才力是遠遠不濟的,如果眾多的學習者勤于進行相互之間的切磋砥礪,則可形成學習上的互助共勉、攜手并進、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的生動局面。孔子非常重視師友之間的切磋琢磨,提出了“以友輔仁”、“德不孤、必有鄰”、“擇其善者而從之”的主張,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則道出了學習上互助合作的真正意蘊。“相觀而善之謂摩”。這就主張學習者相互之間應相互觀摩、積極交流、互通有無、取長補短。
《學記》主張課內與課外相結合,課本學習和實際訓練相結合,既要擴大知識領域,又要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習慣。闡述“教”與“學”的辯證關系,從而得出“教學相長”的正確結論。《學記》重視啟發式教學,重視教學的循序漸進,強調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學習的自覺性。重視因材施教。主張從了解學生學習的難易、才質的美惡,作為啟發誘導的依據。主張由淺入深、從易到難、從簡單到復雜的教學順序,并且提出一條積極性的教育原則,即要在學生不良的行為發生前,引導他們向善的方面發展。并指出在學習過程中同學之間要取長補短。《學記》賦予教師以崇高的地位,提出嚴師和尊師的思想。
《學記》是研究中國古代教育思想和實踐的寶貴資料。書中在總結先秦儒家教學經驗基礎上提出的教學原理,教學原則與方法,以及尊師重道的思想,對中國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發展,都產生了重大影響,是中國也是世界珍貴的教育遺產之一。
上一篇:《孝經》國學經典解讀
下一篇:什么是國學和國學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