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美學基本理論·多樣統一
形式美的最基本、最普遍的規律,其他各種形式、規律都要統一到這個規律下面。因為事物矛盾各個特殊,并又不斷變化,才有多樣性,這個多樣性既符合世界本身千差萬別的矛盾構成狀態,也與人的心理及其物質基礎的生理機制相適應。而統一才能造成和諧,這個和諧是形式美的最高要求。不論是外形式的形、色、聲,還是內形式的多種構成條件,不和諧就不能成為美的對象存在。黑格爾把整齊一律、平衡對稱叫做“外表的一致性”,把符合規律叫做在“量的范圍”內體現出的差異之中的“一種質的關系”,而把和諧看做是“比單純的符合規律更高一級”的范疇。他說:“和諧是從質上見出的差異面的一種關系,而且是這些差異面的一種整體,它是在事物本質中找到它的根據的。和諧關系已越出了符合規律的范圍,正如符合規律雖包含整齊一律那一方面而同時卻超出了一致和重復。但是同時這些質的差異面卻不只是表現為差異面及其對立和矛盾,而是表現為協調一致的統一,這統一固然把凡是屬于它的因素都表現出來,卻把它們表現為一種本身一致的整體。各因素之中的這種協調一致就是和諧。和諧一方面見出本質上的差異面的整體,另一方面也消除了這些差異面的純然對立,因此它們的相互依存和內在聯系就顯現為它們的統一。”這里所說的多樣統一,就是差異面及其矛盾對立,不僅僅是止于差異對立,在總體關系上又顯現為不協調因素的協調,不一致因素的一致,是矛盾對立的“雜而不越”的和諧狀態。這正如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派所說: “和諧是雜多的統一,不協調因素的協調。”對于雜多統一和諧美,中國梁代劉勰在《文心雕龍·附會》中,從文學的結構法上曾有深刻論述。他提出了整派理枝,依源循干, “附辭會意,務總綱領,驅萬途于同歸,貞百慮于一致,使眾理雖繁,而無倒置之乖:群言雖多,而無棼絲之亂”的見解,并又補充以“總文理,統首尾,定與奪,合涯際,彌綸一篇,使雜而不越”的觀點。清楚表明,藝術形式美的造成,必當多樣統一,完整和諧。
多樣統一的和諧美,是藝術美的關鍵。藝術家的審美創造,其根本作用差不多只在于創造出比直接現實更加和諧美的;這就需要按照規律去重新創造“第二自然”,使重新被創造出來的東西,圍繞一個主題, “雜而不越”。因此,藝術的多樣統一的和諧美,是可以而且應該比自然的多樣統一的和諧美具有更高的品級。藝術的和諧美可以使人感到無法再和諧了,而任何和諧的自然形態美,人們都可以通過人工創造而使之更加和諧。我們以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為例,會能更加具體感受這一規律。耶穌在逾越節的晚餐桌上,與他的十二個門徒共進晚餐。他坐在桌的中間位置上,突然對眾門徒說: “我現在告訴你們,你們中間有一個人要出賣我!”這話立即引起強烈反應。畫家在畫面上以耶穌為中心,把十二個門徒分成四組,左邊、右邊、中右、中左各有三人,每組各成分體,自成小的中心,其中每人的形象與性格又人各自異;而每個組成部分又與耶穌的地位及其宣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造成了起始與承續,中心與外圍間的比較、呼應關系,富有變化節奏感和強烈的戲劇效果。另外,他把場景放置在食堂里,在壁面的有限空間里,用透視法造成景深感,縮短了觀眾與場面的距離,畫家還正確地計算離地透視距離,使水平線與畫中人物和桌子構成一致,使觀眾在心理感覺上如同置身于桌前,親自耳聞目睹了這里的一切言談和舉動。這一切都是和諧的,再加上背景的平衡、對稱所體現的向心力的構圖,以及光的明暗的利用,都使這幅畫在多樣統一的原則上,顯示了成功的范例。
上一篇:文藝審美分類創造·城市雕塑
下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流派·大陸理性主義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