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為文害道
宋代理學家對文學的道即文學的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之關系的言論。語見《二程語錄》卷十一: “問,作文害道否?曰,害也,……《書》云: ‘玩物喪志’,為文亦玩物也?!胖畬W者,惟務養情性,其它則不學。今為文者,專務章句,悅人耳目,既務悅人,非俳優而何?”所謂“道”即封建統治階級的倫理道德,所謂心性義理之學。所謂“文”,即文辭技巧。理學家們出于維護封建統治的目的,唯“道”至上, “文以載道”,認為文學的本質在于宣揚封建的倫理道德。文章的內容就是表現抽象義理,文章不過是觀念的載體和客器,一種演繹統治階級意識、觀念的工具。至于文章的技巧,不僅無關重要,還有損“道”的表現。這樣,就把文學的內容與形式截然對立起來,不僅排斥了文學的賞心悅目的審美功用,也抹殺了文學與一般意識形態的本質區別,因而也就從根本上取消了文學。這種反文學的觀點的必然后果是導致文學的抽象化、概念化,成為赤裸裸的思想說教,一切文學的審美特質都蕩然無存。而最終走向非文學。
如果說,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韓愈和柳宗元,提倡“文以載道”、 “文以明道”,意在要求文章宣揚儒家“古道”,以強調作家的主觀道德修養,雖有其落后性和局限性,但在革除綺靡,注重思想內容,結束魏晉以來的形式主義駢體文的統治,促進我國古代散文的健康發展,起了重要的積極作用,那宋代理學家的“為文害道”,則是地道的對于文學的反動。由于宋代理學家身居要位,是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的代表,他們的這種理論不僅對當時的文壇起了極大的消極阻礙作用,而且對后世的文學發展也產生了不利影響。理學家自己的創作枯燥乏味,整個宋代的文學都染上抽象說教的陋習。毛澤東東同志曾說“宋詩味同嚼臘”,正好說明了宋代理學導致文學的不良后果。
上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世阿彌
下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為藝術而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