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游戲說
近代關于藝術起源的一種有很大影響的說法。十八世紀由德國詩人席勒提出,后由英國社會學家斯賓塞加以繼承和發展。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此說在西方頗為流行。
席勒在他的《美育書簡》中發揮了康德的藝術和游戲同是不帶實用目的的自由活動的思想,提出藝術的產生正是由于游戲。席勒認為摹仿說不能說明藝術的起源,摹仿在藝術創作中雖然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但是摹仿并不是藝術產生的原因。在摹仿的背后還隱藏著更為深刻的動機,正是這深刻的動機推動著摹仿的產生,也推動著藝術的產生,這動機便是游戲的沖動。席勒認為美是“兩種沖動(即感覺的沖動和形式的沖動)的共同對象,那也就是游戲的沖動。”當游戲的沖動一出現的時候,立刻就產生摹仿的創造的沖動,于是就產生了藝術、產生了美。這里有一個關鍵的思想需要著重指出,就是在席勒看來,游戲的沖動完全產生于對事物的外在形式(即事物的表面形象)所感到的愛好和喜悅。既然不考慮事物的內在價值,那么這種游戲的沖動便是脫離了物質束縛的、不計較利害關系的自由的活動。人只有在游戲的時候,才是自由的,才是完全意義上的人。而只有人是完全意義上的人的時候,他才游戲。游戲的沖動既然是脫離物質束縛、不計較利害關系的自由的活動、美本身就成了人追求的目的,美感和藝術也就由此而產生。游戲說并不能科學地解釋藝術
起源的問題。原始藝術(如史前歌舞)確實包含有某種娛樂或游戲的成分,但若因此就把原始藝術的起源歸結為“游戲”,那就很難成立。因為原始藝術并非文明時代意義上的獨立的審美活動。它們遠未從物質生產過程中分化出來,是不能擺脫實用性的。藝術擺脫實用性發展到審美性,那是文明時期以后的事情。
席勒的游戲說和剩余精力說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席勒認為,游戲的沖動是產生摹仿、產生藝術的真正動力;游戲的沖動必須以人類在滿足物質需要之后仍然有剩余精力為前提。
十九世紀英國著名的社會學家斯賓塞接受并發展了席勒的游戲說和精力過剩說,對剩余精力的產生從生理學的角度做出了解釋。斯賓塞認為: 高等動物的營養物比低等動物的豐富,它們無須費全付精力來保存生命,所以有剩余精力;同時,高等動物要用多方面的活動應付多方面的需要,在某種特殊活動進行時,其它活動就休息,休息就是恢復和增長精力的機會。人類無疑是最高等的動物,所以他們經常有剩余的精力。
剩余精力說顯然也不能科學地解釋藝術的起源問題。德國的生物學家卡爾·谷魯斯就曾正確指出:游戲是不能用剩余精力來解釋的,剩余精力是游戲的有利條件,而不是必要的條件。用這個觀點看藝術創造也是適用的:即使在最基本的肉體需要得不到滿足的情況下,即使是在最不“自由”的條件下,有高尚情操的人也仍然能堅持創造出他們最完美的藝術品的。
上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浙西詞派
下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滋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