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過一念間
南懷瑾先生說:“宇宙生命的來源,本來是清虛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仔細品味這句話,我們不難發現,既然萬物的來源都是清虛的,那么,人生中,我們何必太計較?得失、名利、物質,等等,到頭來也都是清虛的。而我們每個人的一生,又何嘗不是?
《莊子》中講得好:“予嘗為女妄言之,女以妄聽之。奚旁日月,挾宇宙,為其吻合,置其滑涽,以隸相尊?眾人役役,圣人愚芚,參萬歲而一成純。萬物盡然,而以是相蘊。”其中,最醒目的是“參萬歲而一成純”這一句。它的意思是:一萬年看起來就只是一剎那。可見,人生也不過是一剎那、一瞬間的事情。
在生與死之間,人生很長,也很短。可是,很多時候,當你回憶起小時候,再看看今朝的自己,你可能就會大有歲月如梭、時光飛逝的感覺。十年、二十年,也是眨眼之間的事情。白駒過隙,沒有誰能讓時光停留,也沒有誰能不長大。不論你動還是不動,時間總在馬不停蹄地行走著。
所以,南懷瑾先生會得出“清虛”之說。因為在時間面前,一切都顯得格外渺小和身不由己。這是對南懷瑾先生的“清虛”的第一重理解。
然而,如此看來,人生仿佛是短到令人悲哀的。但是,事實并非如此淺薄。對于“人生不過一念間”的正確理解,我們應該從其他的角度入手。
有這么一個故事:
晉代有個人叫做王質。有一天,王質去深山里砍柴。砍柴的時候無意中走進了山中的一個石室里,看到幾位童子在下棋。
王質覺得有趣兒,于是就湊近看他們下棋。這時候,有一個童子把一個形似棗核一樣的東西遞給王質,并讓他吞下。
當王質吞下了那東西以后,腹中一直沒有饑餓感,站在旁邊靜靜地看了一局棋。等到那局棋下完,棋局散了,王質起身要走。
這時候,他發現自己斧子的木柄已經完全腐爛了。王質并沒有多想,只是覺得有些奇怪。可是,等他回到家中的時候,他發現與他同時代的人都已經去世了。
這大概就是人們常說的“仙界一天,人間千年”吧。所以,等到王質回到家中的時候,才知道自己遇到的是神仙,不是常人。
因為人生不過一剎那,所以,“萬物盡然,而以是相蘊”,如若能讓身、心、物成為一體,人與物合二為一,不分彼此,那么道亦藏于心物之中。所以得道者可以“旁日月,挾宇宙”。
對此,南懷瑾先生說,后世所謂的“神仙之道,長生不老”便是由此而來。
從這個角度來理解人生不過一念間,便能夠獲得對它的真知了。生命的長短與時光的流逝有關,所以,千萬莫讓你的流年在時光的流逝中暗自偷度,而應該珍惜生命中的分分秒秒,尋找充實生命的方向和途徑,讓身、心和道融為一體,不斷積攢自己的“道行”。如此一來,在彌留之際,才不會因為生命缺乏意義而悔痛,也不會因為太多缺憾而難以瞑目。假如能珍惜時間,注重生命的內涵,那么這樣的人生,也不會真的變成像南懷瑾先生所說的“清虛”的字面意思那樣。這也是對南懷瑾先生的“清虛”的第二重理解。
對此,其深層含義應該是,能將生死視之為由一呼一吸替換的瞬間而架構的過程,也便能夠看淡生死,在“清虛”之中了生脫死,在人生路途中用有限的時間去實現生命的無限意義。
生活中,我們若是能夠真正領悟南先生的“清虛”之內涵,那么收獲生命的釋然與意義,也便能夠順利實現。
人生不過一念間。南懷瑾先生能在一念間看通生死,并且收獲人生的大智慧,正是因為他始終能在一念間,做一個珍惜生命,融身、心、物為一體,不斷拓展生命內涵的人。
作為一個平凡人,我們不妨從開闊自己的心境開始,做一個達觀而超脫的人。人生只是一念間,活著的時候,不珍惜時間有所作為,難道要等到死后再去追逐夢想嗎?
上一篇:忍而不亂,才能收獲成功
下一篇:走自己的路,讓別人無話可說